核心提示:
■“我和冯远征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是自己绝对不‘变态’,其次是自己的下巴比冯远征的要尖一些,海拔也跟他有一定距离,最后是自己的老婆赶冯远征家那位确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早晚有一天,央视的美食主持人刘仪伟,会在北京通过长途电话主动打电话给我:‘徐大师,赶快来北京吧,央视没你的精彩亮相怎么撑得下去呢?!’”
■只是,这个30岁的男人在阅尽了人生的世相百态后,还在承受着一个人的孤独——因为老婆和八岁的女儿并不时常在他身边。
■那神情,那姿态,像极了那个叫陈升的老男人声嘶力竭地唱歌的样子:“并不是故意让自己围困在浪漫的回忆中,你不愿意活在传统的角色里,放任自己脚步不住地漂移……”

设计台词:呵呵,兄弟,别不好意思嘛,把头抬起来让大家伙都评评理,看到底是你像我老冯,还是我老冯像你啊?!
冯远征再“变态”
出走重庆当工地伙食团团长?
“重庆版冯远征”徐成伟任伙食团团长的工地开工还不到一个月时间。
时间:2009年7月28日。
地点:重庆市渝中区华村车站旁,李子坝186号还建房工地。
人物:“重庆版冯远征”徐成伟。
事件:不愿再演“变态男人”的“冯远征”出走北京,前往重庆担任李子坝186号还建房工地“伙食团团长。”
起因:绝对重庆本土男人徐成伟,长得太像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饰安嘉和、在《末代皇妃》中饰郑孝胥、在《对手》中饰山本康夫、在《婚变》中饰郑建强的影视名人冯远征。
徐成伟任“团长”的伙食团位于工地最左边的一个角落里。
重庆版冯远征工地之夜很安静
晚上11点后的工地渐趋入夜,一切逐渐安静了下来。
四周都是工地,黑黝黝的一片,才开工不到一个月时间,正在做基础的工地上,横七竖八的打桩架子突兀地林立在黑夜中,有种与世隔绝的苍凉。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徐成伟这个今年才满30岁,外型酷似因主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而获得“变态男人”称号的冯远征的家伙,才会借着夜色的掩护,猫着腰跑到食堂旁边的洗澡间,惬意地冲凉,意欲借助多少有些凉意的自来水,洗去一天的疲惫和困惑——我虽酷似“冯变态,可我怎么没他那么好的运气和名气呢?!”

买菜回家的路上就得考虑好当天的伙食安排!
“变态男”出生偏远农家
如果我们把时间的战线拉回30年前的那个流火七月的中旬,你怎么都不会想到,在重庆市巴南区,连续干旱了好几个月的老天会没来由地下一场大雨。更难得的是,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一个徐姓普通家庭,一个瘦弱男婴的冒雨降生,会让这家主人既喜又忧,喜的是生的是儿子,忧的是孩子像那个夏天里遭遇长久干旱后,差点就快“闭气”的野草一样,瘦弱得跟猴似的。
老实本分的徐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健康茁壮,刚刚强强的成长起来,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和社会效力,将来既成功又伟大,于是给他取名“徐成伟。”
让徐家父母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在那个多年来连电视信号都不稳定的年代,这个从洪荒而来的年轻人,居然能带着眼里不可屈服的野性,和一股从笔直的脊梁里渗透出来的原始反叛,加满腔想自己当老板做点事情的热情,逐渐长大成人,并渐渐长得和当今影视名人冯远征“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抓紧时间做“开火”前的准备工作。
为求发展跑出大山独孤求败
但就是这个酷似冯远征的家伙,却并不因为自己和冯远征“基本长得没什么区别”就自以为是,或者把老冯同志当神一样供起来天天顶礼膜拜。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和冯远征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是自己不“变态”,其次是自己的下巴比冯远征的要尖一些,海拔也跟他有一定距离,最后是自己的老婆赶冯远征家那位确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为感觉自己这辈子也不会有冯远征那么大的名气和成就,16岁那年,不愿一辈子守着大山深处的寂寞,天天晚上一个人数星星的徐成伟,背着父母和家人偷偷跑出大山,开始自己在餐饮业这个江湖大染缸里,偷偷练就自己的“独孤求败”之术。
那时的徐成伟固执地认为,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早晚有那么一天,央视的美食主持人刘仪伟,会在北京通过长途电话主动打电话给他:“徐大师,赶快来北京吧,中央电视台美食栏目没有你的精彩亮相怎么撑得下去呢?!”
那时的徐成伟非常的自信:“我的目的不仅仅是做中国餐饮业的‘宋江’那么简单,我需要的是做‘宋江’中的‘战斗机’。”
直到接受记者采访的那一刻,徐的执著依然如初:“我现在也不赖啊!虽然刘仪伟一直没打电话给我,冯远征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和他长得非常相象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做我的伙食团团长啊?!”
自己亲手烹调出来的饭菜得到工人们的认可是徐成伟最开心的事情。
最大理想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饭馆酒楼
一个谁也不可改变的事实是,不管和刘仪伟还是冯远征相比,徐成伟绝对是个“穷人”——虽然身为一个20万方工程的工地伙食团团长,他每月的工资还不到两人的“零头!”但这并不妨碍和阻止他向自己人生最伟大目标奋进的步伐:“早晚有那么一天,我得拥有属于自己的酒楼或者饭馆,哪怕这个酒楼或者饭馆的老板是我丘二是我杂工还是我!”
只是,这个30岁的男人在阅尽了人生的世相百态后,还在承受着一个人的孤独——因为老婆和八岁的女儿并不时常在他身边。
整个采访过程,徐成伟一直说来到人间的这30年,自己是个“劳苦命”——因为凭借一把炒菜的锅铲在全国多个城市游历一圈后,他居然会心甘情愿的放下自己的“屠刀”,回到老家织了几年的布!对自己在餐饮业江湖“败走麦城”的这段经历,徐虽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却并不觉得做织布这个“只有女人才愿意做的活”有什么丢人的地方:“都是凭劳动吃饭,还不都是一回事?这不,我现在不是又回到老本行上来了吗?!”
按徐的话说:“江湖险恶,任何时候我都得‘生产自求’啊!”
工余饭后,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的徐成伟,经常“被迫”成为业余生活十分枯燥的工友们牌桌上的“菜背篼”(重庆话的意思是老是输,老是为牌友“送菜!——贡献‘人民币’!”)
害怕为企业和产品做形象代言
在仲夏夜的深处与徐成伟一道追忆他涉足餐饮和织布业江湖这些年天马行空的艰涩记忆,你能明显感觉到他是一个明显带有“受伤痕迹”的“伙食团团长”,每每提及“为什么当初要做出进军餐饮业的决定,徐就会展开他招牌式的微笑着说:“至今都说不出对与错,只是到现在都还有些迷糊,但我绝对清楚一点,我打小就喜欢做饭种菜!”。
每每这个时候,徐成伟都会觉得自己这些年“混得很差”——出来都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老思维:钱这东西够用就行了,自始至终从未想过贷款发展自己。也正因如此,徐成伟基本不跟政府、企业老板乃至银行的人接触,甚至不愿意给那些“发福的人”介绍自己曾经的过往和伟大的梦想。
问他有没有想过凭借自己和冯远征长得特像的“优势”,学刘德华、张国荣等人的“模仿秀”,去到企业或者广告公司,为企业做形象代言人,或者为某企业的某款产品做个形象代理赚点“轻松钱”,徐赶紧停住一直在“寸草不生”的下巴处来回游走的手,迅速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爆发出“花枝乱颤”的笑容:“他演的都是‘变态狂’,哪个企业和产品还敢找他?!”
而后,自顾自的笑得直不起腰,那神情,那姿态,像极了那个叫陈升的老男人声嘶力竭地唱歌的样子,而一旁的音箱里,也适时的飘出那个老男人的的声音:“并不是故意让自己围困在浪漫的回忆中,你不愿意活在传统的角色里,放任自己脚步不住地漂移……”
每天再忙,徐成伟都要泡上一杯“下关沱茶”,独自一人坐在伙食团门口关心一下国家大事,顺便关心一下冯远征的“最新动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