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26个月,优优也进入了“磨牙期”,不但会像从前一样把所有的话重复若干遍,而且会反复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问个清楚,少则几遍,多则十几二十几遍,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专家”。
举例说明:
一、秋天的问题
这个秋天给优留下的印象可谓十分深刻。优妈也是借着秋天的美景没少给优“上课”,小家伙不但能够背下小学课文《秋天来了》(另一篇《秋天》也背得八九不离十了),而且似乎对于秋天的特点也是略晓一二了。那天,优拿着从外面拾回家的树叶,问:“叶子怎么从树上落下来了?”不想那么轻易就告诉他答案,于是反问他:“你说呢,为什么呢?”结果一点也没难住,人家回答:“秋天来了。”可这一旦开始就刹不住车了。优一遍一遍地“磨牙”:“叶子怎么从树上落下来了?”“磨”了大概十几遍,又继续问:“这什么颜色的?”这种情况下,若是你上了他的当回答“黄色”,他还会一遍遍地问同一个问题,根据多次的实战经验,此种情况,只要反问他一句,小家伙就会乖乖就范,乐颠颠地回答出来喽。
二、好吃的的问题

我就纳闷了,“馋嘴”是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啊?反正优是。在美食面前,能失去所有原则!
长大了可不能这样啊!不过,人家最近看到美食不会马上就吃了,会问问清楚。比如,优爸买回来葡萄,洗好给优吃。人家先不会接,举着一粒,问:“这谁买的?”“爸爸。”“在哪儿买的?”“在市场。”“什么时候买的?”“下班时买的。”“多钱?(优总将‘多少钱’问成‘多钱’)”“五块钱。”问完这一回合,人家才会开吃,不过,这还没完,在吃的过程中,还会将以上问题选几个重点再问几遍,甚至会边吃边说:“这爸爸买的,这真好吃。。。”
每天啊,优都如此。。。
三、管家的问题

优是个好管家。家里多出一样东西都不会逃出优的眼睛。优爸出差回来卫生间多出一管牙膏,优会问:“这谁拿回来的?”优妈拿出一块安利月饼形香皂用,优也会问:“这谁买的?”“这圆圆的。”“这不能吃。”前几天,把闲置许久的淘气堡拿出来玩。优见了这个兴奋,可还是没忘了刨根问底。“这从哪儿拿出来的?”“这谁买的?”“这什么时候买的?”“这给谁买的?”晕啊,幸好没问是谁做的,否则还真答不出呢!
四、探索的问题
在外面,遇到什么不认识的,不明白的,优都问个没完。昨天,在附近的小区里,看到丹顶鹤的雕塑小品,优离很远就开始问:“那丹顶鹤谁放那的?”我说那是园林师设计制作的,优又问:“那是假的。不咬人吧?”我说不咬人。优又问:“真的在哪呢?”“真的在野外的沼泽地里。”“真的咬人,假的不咬人。”“对。”“这什么做的?”“石膏做的。”在确定这个是假的、即使张嘴也不咬人、真的不在这里、是石膏做的等好多问题之后,优终于勇敢地走上前去,拍了拍丹顶鹤的背。哎~
獒獒妈说2岁孩子的娘要具备很强的心理素质。可不是嘛,作为2岁孩子的娘,首先要有一张说不烂的嘴,再有一双听不烂的耳朵,最后要有一颗耐高压的心,即耐心。面对这么一个个“问题专家”,真不是一般的耐心可挡呢。
PS:昨天突然发现,现在看完一天孩子,倒不再是腰酸背痛了,而是嗓子疼!可不嘛,说话说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