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戾气太重缺少爱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2018-11-21 13:52:12)

戾气太重缺少爱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戾气太重缺少爱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暨《朱自清教育文存》首发式上的发言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朱自清教育文存》首发式”,换言之,今天我们主要研讨作为教育家、并被誉为“语文教学方面的‘全才’”的朱自清先生。这本文存的编者商金林先生,是我的老师,是我敬重的学术前辈,对教育和学术一丝不苟的朱自清先生的教育文存,由同样对教育和学术一丝不苟的商老师编选,再合适不过。

因时间关系,拿到书比较晚,还没来及细读全书,但我认真学习了商老师写的“前言”。我想结合我的三个身份,谈三点体会。第一个身份,我是朱自清先生的忠实读者,是读他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长大的;第二个身份,我是一名家长,亲历我的女儿如何幸运地度过了她的中学生涯;第三个身份,还处在现在进行时,即努力做一名像朱先生一样一丝不苟的学者。其实,我特想当一名大学老师,也许还有机会。

下面,谈我的三点体会:

第一:“爱”须大于“管”。

    朱先生说,教师“第一先须有温热的心,能够爱人!须能爱具体的这个那个的人”;“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这样的爱是须有大力量、大气度的。正如母亲抚育子女一般,无论怎样琐屑,都要不辞劳苦的去做,无论怎样哭闹,都要能否原谅,这样,才有坚韧的爱;教育者也要能够如此任劳任怨才行!”

无疑,学生都需要“管”,这个“管”其实应该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而非“治”,“治”就是带有目的性地整治学生,或叫成心跟学生过不去,这既包括违规体罚学生,也包括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眼相向,从心里嫌弃,甚至讨厌。所以,我说,老师们要在爱中“管”教,让学生感受到为师者从不放弃他。

现在这个社会,太缺少爱了。不能让高考升学率、名目繁多的诸多实验班、铺天盖地的各类补习班,剥夺了对孩子们的爱。

现在,社会风气不大好,戾气太重,这多少会影响到纯净的校园。对于孩子们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位一体的“老师”。

让我们对孩子们施之以爱,让走出校园的学生们,每每忆起自己的校园生活,能打心眼儿里觉得那里曾有他敬爱的老师,也有从心底爱他的老师。这不该是为师者的使命和责任吗?

第二:“情”须大于“性”。

通俗地说,老师们要有够高的情商,不能任性,尤其要极力避免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造成影响一生的伤害,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对此,我不想多谈,也不便多谈,只简单提一下,我的中学时光留下过不愉快的记忆,我女儿的中学岁月也有过痛楚的回想。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像朱先生似的:“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

戾气太重缺少爱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第三:“学”须大于“教”。

这是我要重点谈的。朱先生那么大的学问,却总爱说“我什么学问也没有”。“我实在非用功不可了。”余冠英先生说“佩弦先生著名的美德是遇事认真,一丝不苟”,“他做一件事总想做得十分好。唯恐有一点不周到”,“他一生的矛盾莫过于宝贵生命而不吝惜生命。”读书治学,“简直是在拼命”。是的,在学术道路上,朱先生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叶圣陶说他像“旅行中的人”,读书、做学问、求知总有一种紧迫感,在不断第扩大阅读范围的同时,又盯着学问的高度和深度,就像海纳百川似的,总在汲纳。”

在此,我想以中学老师几十年一成不变地讲授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稍微展开谈一下。因为凡受过正规中学语文教育的学生,不论何时,只要提及《威尼斯商人》,一定是那个鲜活的夏洛克形象最先浮现脑际

印刻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夏洛克,便源自中学课本里节选的“对簿公堂”那场精彩大戏。课堂上,语文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形象生动地分析着夏洛克,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没有半点儿慈悲心肠的大奸商、大恶棍,残忍嗜血、贪财如命,同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与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一起,并列世界文学画廊“四大吝啬鬼”。

今天的语文老师仍然这样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也这样循环往复地接受着。很少有人会想,比起另外三个货真价实的“吝啬鬼”,夏洛克这个形象明显被简单脸谱化了。

2005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最新改编的电影《威尼斯商人》在全球放映。正片开始前,以片花儿形式播出演员表,其中不时闪现的一些镜头,实际是在将“戏剧冲突”的“伏线”预示出来,最具特色的一个镜头莫过于,当头戴红帽子的夏洛克在人头攒动的交易所看到安东尼奥的身影,面带微笑,主动上前打招呼,安东尼奥却对他怒目而视,充满鄙夷地把一口痰吐到他颇为讲究的犹太礼服上。

电影导演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其要旨在于揭示,夏洛克最后之所以执意要报复安东尼奥,他签约立据的逾期欠债,非要借助法律履行契约,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可,自然有着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要此极端方式找回做人尊严、力图讨个公道的初衷。当然,夏洛克最后被由波西亚化装的律师一顿痛扁,落得“自取其辱”的下场,实在出乎他只想着“一磅肉”却忘了“一滴血”的精明算计之外。他的命运也从这时开始逆转,他料想不到,他竟会因拒绝“仁慈”把自己逼上绝境。正因此,曾几何时,人们便理所当然地以为他最后陷入绝境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夏洛克”这个名字,也因此成“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和“不择手段的守财奴”的代称。

毋容讳言,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元素,使《威尼斯商人》戏文里的精致、细腻、幽微减色许多,这也是文学作为心灵艺术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但显然,这部电影把一些与《威尼斯商人》相关的历史常识、知识,以及对夏洛克随时代变化而来的新读解、新研究,注入了电影。事实上,电影正片开始时,屏幕上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大背景的一段字幕,便为解读文本和人物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一个新视角:……16世纪,在欧洲最强大最自由的威尼斯,对犹太人的偏见、压迫随处可见。法律规定,犹太人只能居住在叫‘Geto’的旧城里,日落,城门被锁,由基督徒把守。白天,任何离开旧城的犹太人都必须戴上红色的帽子,以表明其犹太人身份。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财产,所以他们从事放贷的生意,借钱给人并收取利息,有违基督教的法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犹太人的命运始终是一幅异常独特、复杂,极为丰富、精彩,又难其详、诉说不尽的画卷。放贷取息在人类的商业行为中,也是古已有之的主要行为之一。虽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不赞成高利贷的借款方式,认为借钱赚利息是“不自然的”。然而,即便在古罗马时代,严酷的《罗马法》规定放贷取息并不违法,只是限定最高年息不得超过12%。而到了漫长的中世纪,放贷取息,尤其放高利贷,不仅违法,而且成为罗马教会谴责和惩罚的对象。单凭这一点,已经把《威尼斯商人》中借钱给别人从不收利息的基督徒商人安东尼奥,与放高利贷谋取利钱的犹太商人夏洛克之间的天然对立,昭示出来。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按犹太《圣经》,犹太人借钱给外族人时可获取利息。换言之,夏洛克放债取息不仅合乎传统犹太人放债给“外族人”的情理,而且符合“摩西律法”。因此,他要通过法律复仇,表明他除了是一个犹太人,更是一个人,一个跟基督徒一样的人!何况基督徒也有邪恶,也复仇!

可见,我们的中学课堂对夏洛克的剖析有多简单化、刻板化。为人师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更新知识,更要基于知识更新传道授业,如果老师们讲到夏洛克时,把获取的新的知识点呈现出来,这对于丰富、多元地理解夏洛克及《威尼斯商人》的艺术精髓,都十分有益。

最后,让我引朱自清先生写于1924年的那篇《教育的信仰》文中最后一段话,结束我的发言:“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201811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