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霸王别姬”致太史公道歉书
(2013-01-12 09:34:18)
标签:
杂谈 |
遥远的太史公先生尊鉴:
晚学尝给人讲口述史与老舍之死,且多以“鸿门宴”、“霸王别姬”、“项王自刎”为例,并录音经人整理成文发于网上。顷接网友“评论”,指姬“别”霸王时,当有左右服侍,《垓下歌》自有人听之,记之;亦有人见姬自刎,非如晚学呈口舌之快所言,帐中仅霸王与姬,歌与自刎,谁见之,乃口述之功。
《史记》在手,一查便是,何难!阅之下,惊出一身汗。不想,晚学所犯,竟如己所列口述史者常犯之凭记忆误史之错,误丝毫不在史公,皆晚学之罪也。盖从各不同版本之“垓下悲歌”与“霸王别姬”或口述或文载而来,一经固化,遂觉史公初始也。
史公《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此时连“虞姬”还不是呢!再一查,“虞姬”之名,始现于唐《括地志》等书。姬亦是女子代称,非姓虞名姬。“虞美人”则后世词牌之谓。
班固在其《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著,后失传。据传《楚汉春秋》中载有《项羽本纪》中“美人和之”的原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若如是,此“和”为史公所略,却不知为何。
此乃后世流传“霸王别姬”历史故事之源。但《楚汉春秋》《项羽本纪》均只字未涉“虞姬”自刎。亦皆后人“(可能幻觉之)记忆+(可能合理之)想象=(主观认定之)历史”。晚学之过,亦在此。试想,垓下一战,四面楚歌,项王与姬饮帐中,后项王突围,“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此时已没有了虞美人。项王慷慨悲歌,虞姬和之,而后自刎,自然之催泪悲剧。感天动地殉情之爱,与后世莎士比亚之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有一比。戏曲、电影、话剧,乐此不疲,更不在话下。
然后世又常忽略了史公冷峻描述项王自刎后之惨景:“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躏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谁忍看盖世英豪被人分尸呢?不过,末路英雄、末日豪杰,却也多如此结局。
总之,感谢这位网友,并请史公原谅晚学不精于学。惭愧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