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宁静就没有自由

标签:
杂谈 |
伊拉斯谟、伦勃朗、梵高,这三个名字便足以让欧洲的地域小国——郁金香的国度荷兰变得伟大。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每天一大早,门前便排起等待参观的长队。也许因这座新的博物馆建筑出自日本设计师之手,但更有可能是梵高的某一时期画风是明显受了浮世绘的影响,来这里参观的日本人很多,从他们脸上能读出一种由衷的欣喜和骄傲。这其实就是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来自世界各地慕名到伦勃朗博物馆的参观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驻足在国立美术馆所藏伦勃朗那幅巨大的著名油画《夜巡》前面的欣赏者,攒动的人头也是一波接一波。
而位于绅士运河旁一栋1662年古迹建筑里的阿姆斯特丹圣经博物馆,来的人就不多了。它的面积并不大,里面收藏着历史上许多珍贵的《圣经》版本,其中包括最早于荷兰印行的1477年的《圣经》。在一个展柜里,修订完成希腊语和拉丁语双语版《新约圣经》的伊拉斯谟的雕像,与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马丁·路德的雕像比肩而立。说到宗教改革,伊拉斯谟更是无法绕开的人物,此书的副题即为“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赫伊津哈称之为“学术性的批评家,书斋型的作者”。他在书中写道,15和16世纪之交,伊拉斯谟“对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贡献恐怕要超过其他人贡献的总和。”“在所有人文主义者中,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恐怕只剩下伊拉斯谟的名字了。”“他为卢梭、赫尔德、裴斯泰洛奇以及英国和美国思想家奠定了基础。”
别的不说,他视精神独立和人格尊严高于一切,就足令我心仪神往了。在他看来,没有自由,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没有宁静就没有自由。放在当下,这道理不也是那么简单、深刻而又难以企及吗?!何道宽的中译本序,切中肯絮,他把这部由小伊拉斯谟400多岁的作者所写的传记,誉为一面镜子,“既反映了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又折射了传主心静如水的隐士情怀;既透视了伊拉斯谟的历史深度,又折射了赫伊津哈的批判精神”。
《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Johan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还没到开放时间,蒙蒙细雨中,参观者在梵高博物馆前排起了长队。
世界上最古老的圣经文字,是刻在泥块上烧制而成的。
圣经博物馆里比肩而立的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