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赵清阁致韩秀(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2011-10-27 07:27:11)
标签:
杂谈 |
3,赵清阁致韩秀(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亲爱的小慧:
参信均收到,同时收到苏雪林的信,她还未看到我的贺寿文,很着急。不知为何香港不寄刊物给她?我只好复印了给她。另外我又写了篇谈“女子文学的开拓者”,《文艺报》刊载了,也是为的让文坛、文史家们不要遗忘前辈。友人说我这些年写了不少“为人作嫁”的文章,是的,但我心安理得!因为历史不能切断。复印一份寄你,你一定同情,我知道你和瘂弦都是看重历史,尊重老辈的。这也是一种治学应有的科学态度!
四十多年前,我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王熙凤之多面性格揭示出来,也是想为王仗义执言,不忍见她在一些舞台上的形象长期被扭曲。我觉得剖析一个人物不能脱离她(他)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王的性格是在那个时代和环境里形成的,她目睹清王朝及贾府的形形色色的罪行,(贾赦的贪赃枉法,贾琏的荒淫无耻……)能不受影响?能不恨?不忧?(为她的女儿忧!)不设法自卫?不报复吗?(她与潘金莲命运有近似处,但她比潘强,能干!)如果她真是单一的坏女人,曹雪芹也不会把她列为“十二金钗”。细看,可窥见曹是怀着爱心写她的!(我不是做翻案文章)。
这封信写写停停,精力不济,脑力也有点迟钝了,哀哉,老矣!
手恢复得不坏,就是上肢疮口疤痕还痛,伸曲不自如。因此只写钢笔字,(也写不好)毛笔字正锻炼,没法子,因常有人索字。前天为你写了一张诗笺,是红楼梦的对联,我为不少文化人题写这两句,它有教人观察事物,体验生活之义,于写作者不无启发。未知你以为然否?留作纪念吧。(诗笺是86年我在哈尔滨参加国际红楼梦研究会时买的,只剩这一张“葬花”了)。
告诉你新加坡已寄来演出我的《宝黛》《二尤》剧的资料,真有点讽刺,国内不屑一顾的剧本,国外竟演出了!颇感自慰。
参已服用,十分感谢!希望它能帮助我度过“五年”矣。(医生说三年内不发,可以活到五年!我不敢奢望,努力争取吧!)
照片看出我比85年你见到的老多了,自然规律!为此,盼你善自珍惜你的风华正茂的岁月,写什么不要太累。
我的电话改过后告诉你没有?留资备用。
问好佐齐,龙龙还在日本否?学业结束没有?念念。
这封信,是清阁先生1991年4月23日写的,我收到,马上于5月2日回信,当时,我人在华盛顿。
三件事:1,苏雪林及友人。2,为王熙凤“平反”,或“翻案”。3,新加坡对清阁先生剧本的重视。这封信提醒我一件事,清阁先生不只一次跟我说过,舒先生起始写剧本,信心不足,是因为她的信任与鼓励,才写起来的。清阁先生的剧本一直被冷冻着,反而是新加坡有兴趣,是讽刺,当然也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