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续一)——韩秀:一个写信的人

(2011-08-09 12:49:02)
标签:

杂谈

 

 

 

有朝一日,这篇文章被你收入一本书的时候,你甚至可以这样写,〈书信世界里的      

赵清阁与舒庆春〉,那更纯净、更亲切、更有情义。

    门前的木兰开成一个硕大的花球,雨珠挂在粉白的花瓣上,晶莹如钻。当你受不了   

沙尘暴的时候,记得来我这里。三月、四月、五月,都是华府最美的时节。

    

以上是韩秀在2010322日来信中的最后一段话。现在,<书信>一文真的作为附录收在我的博士后研究报告《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一书里,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我期待着在华府最美的时节赴美,与韩秀相聚。

323日,我致信韩秀,说明我以书信体的方式写此文的初衷,并将成稿传上,请她是否妥帖。因若公开发表,在个别小的细节上,还需稍作处理。至于文章如此写,我倒是想的相对简单,觉得不仅可展示书信世界里的两位先人——赵清阁与老舍,且把韩秀与我两个人——横跨太平洋的作家、学者——对于此的交流交往,及不仅由此生发出来的对世界、社会、文化、历史、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等,呈现出来让真实自己说话。

写信时,北京刚遭受过两场严重的沙尘暴。

325日,韩秀来信说,书信是一个人写给另外一个人看的,其中不但有别人看不懂的地方,更有不方便让更多人知道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已经出版的书信,不可能完全逼真。现在这样处理与安排这些信件,动机绝对是好的,具体细节,可以细细修改。

因国内读者对韩秀还比较陌生,同时为使《书信》一文开头对她的那段介绍文字顺畅,她又提供了些材料。

说到对细微处的修改,不要说对这样一篇文章,对于如何书写作家,书写文学史,甚至书写历史,尤其是政治史,都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表达更多的或许是一种面对历史的无可奈何!历朝历代总有人乐此不疲地编造历史,把已经死去的人或事,根据后来的需要,或者无限歌颂,或者尽情诋毁,或者道德升华,或者一无是处,不一而足。乔伊斯借小说《尤利西斯》人物之口说,历史是我正努力从中醒来的一场噩梦。我时常觉得,历史干脆就是一场永远无法从中醒来的噩梦,一旦醒来,会发现这梦竟是如此的真实,那才是真正的无休无止的噩梦。历史有真实的吗?

327日,韩秀来信说,重读你的长文,我自己也深受感动,感觉着人际之间本来就应该有的相知相惜。”“咱们来细细改这篇长文,让它达到最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当即写了回信。事实上,就书信而言,当是用笔写在纸上才算的,最好莫过于有本事有功力挥毫翰墨,较之,硬笔书法已是逊色多了。现代人却早已用电脑把信的形式改制成了邮件,严格意义上说都不能叫书信了。对老派的、有古典情怀的人读信的感觉而言,自然差多了。现在也有痴迷的爱信者,专门制作好看的信笺,并用毛笔来写。

329日,韩秀在邮件中说:

           正是如此,信是用笔用心写给一个人看的,那种情分何其贵重。我正好是一个写信的人,不但有无数种用来写信的信笺与卡片,而且每写一信,精挑细选,总要让其传达最诚挚的情感。

        我曾经与一位台北中华书局的友人通信,多是美丽的卡片,半年之后,她将这些卡片从抽屉里拿了出来,张贴起来,引得无数编辑、读者赞叹。当他们得知这些卡片是同一个人寄来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沉默良久。

        给你的信,虽是电子邮件,多半又是在回答你的问题,但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毕竟有一种力量,不只是就事论事,也不会错字连篇,更没有敷衍与草草了事,于是这些书信来往就有了动人之处。

        当然,我们的信中都是真话,没有虚饰,也还心平气和,那便又多了一重意义。 

        等到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我们不必着急于一时三刻,也不必传那些稿子,我便会写   信给你,谈天说地,用世界上最美丽的信笺。

        其实,我们之间的电子邮件我也都列印出来,收在「傅光明」的信夹里,一封不少。 这是很有趣的经验,因为别人的信夹里只有来信没有我的覆信,你的信夹里却有双方的意见。这,便是e-mail的好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