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喜大一统,自秦皇以降历朝历代,都在为政治上的一统而逐鹿,烽烟四起。江山归于一姓,思想上的一统便势在必行,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政治独裁和思想专制,民主仅限于帝王有怎样的开明。照此说,魏晋六朝倒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时代,政治混乱,社会无序,思想却最自由,解放,人们挣脱了儒家礼法的大一统,追求一种狂狷率直的真性情,以思想和信仰的自由,成就出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富有血性的魏晋风骨。
魏晋时代的女性是很享有女权的,同那些风流名士一样,有权自由地读书,社交,选偶。北朝因少数民族鲜受儒教熏染,北方妇女更是如此。净检正是生长在这种精神自由背景下的北朝都城洛阳,享有与男人一样的权利,包括享有自由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这已是很好的人权体现,可惜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的精神亮点只是一闪即逝。
净检,俗名种令仪(其父曾出任武威太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长到十几岁,已是远近闻名的才女,人也出落得灵秀靓丽。一天,她去洛阳宫城西门听法始和尚讲经说法,心怦然而动,一下子竟萌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苦劝不从,见女儿义无返顾,若不出家,自当了此一生,也只好信此佛缘了。
但当时洛阳虽已有了大乘般若空宗的端倪,也有一种佛道合流的时代文化氛围,讲经的和尚越来越多
,女尼出家却没有先例。道安和尚制定的僧尼轨范,也多是为和尚而定。于是,法始和尚只好对找他出家的种令仪说:“西方僧尼皆有,中土却有僧无尼,佛法尚不完备,我怎么度化你呢?”
种令仪说:“同比丘一样的度法不就成了吗?”
法始说:“尼不同于比丘,有五百足戒。还是让我去问一下智山法师。”
来自西域的智山高僧以当前没有比丘尼戒法传授,无法可依为由,认为种令仪无法出家。
可是,不破不立,得先有比丘尼,才有比丘尼戒法呀。智山见这位年轻貌美的少女立誓出家,矢志不渝,便开方便之门,答应先授以只有十戒的"沙弥尼"戒法。
自此,种令仪取法名净检,并在家里的支持下,在洛阳城西门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尼姑庵——“竹林寺”。
净检的佛缘极深,尽管名义上她还是个初入佛门的准尼姑,没有取得正式资格,但自心即是佛,不论“戒”与“不戒”,“十戒”抑或“百戒”,不过外在形式而已,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佛国净土耕耘一片福田,把自己心诚意洁的希冀与憧憬化入佛光的滋润,护法传道,普渡众生,才是至为重要的。
净检果有魏晋名士风,个性独立,行为自由,管旁人如何看待,承认与否,她敢为天下先,自取法名,自立寺庙,自开法堂,自收门徒。开山不久,即有24名少女到竹林寺投山拜师。
公元357年,即东晋升平元年2月8日,外来高僧昙摩羯多来到洛阳,依《僧祗尼羯磨经》及《戒本》,正式设戒坛,为净检和她的弟子们受具足戒,使她们正式成为中国第一代比丘尼。
这一天,比朱士行出家为僧晚了近100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