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县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数学组情况小结

(2009-04-28 11:14:32)
标签:

教育

青年教师

课堂教学

张燕

分类: 他山之石

全县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数学组情况小结

    张燕

4月8日--16日,县教研室着眼于加快培养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授课水平,进一步推动全县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组织了全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有幸作为一名评委,观摩了16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倾听了36名青年教师的课堂点滴。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希望我的总结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真诚地祝愿青年同行们更好更快地成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一、亮点分析

总起来看,本次赛课所有讲课教师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次提高教学技能的机会,从课堂的设计到课件的制作,充分反映出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本次赛课课堂不程度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课堂教学向着正规化合理化发展,青年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比较科学的把握,能够合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整个课堂有效,求真务实。具体体现在“六个能够”上:

1、能够较好的创设情境教学。所听的这些课都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从导入新课到进行教学,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找规律》《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小数点的移动》、《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等,整个课堂都是在一个大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

2、能够增强问题意识,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思考的多了。本次听课觉得和以往有很大变化的是,课堂上生硬的说教少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了,讲课的老师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如:几乎每堂课上都有老师这样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该怎样解决呢?”

3、能够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即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各位老师都注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为“主导”,创设和谐氛围的能力有了新的增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积极体验,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找次品》《1000以内数的认识》《打电话》等课的设计都让学生充分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能够科学地运用课件,基本功比较扎实。各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有感染力,能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特别是都真正做到了课件为教学服务,事半功倍,和以往的“整个课堂都围着课件转”和“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有了本质的改变,而且课件制作精美,涌现出许多美观而实用的课件。(课件展示)

5、能够进行创新,使教学生活化,是原汁原味的课堂。这次各位老师只在课前10分钟与学生见面,课堂真实有效,不做作,听来耳目一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讲课教师为突出内容重难点,设计了“千字文中的数学”这一环节,组织学生数千字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既让学生练习了本节课的内容、还延伸出不同的数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6、能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求异思维。这次比赛中,参赛教师充分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知识的,极大启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每节课每个问题解决后老师都会问“你有不同的方法么”?“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吗?”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

二、问题探讨

开展一项活动,我们充分展示老师们的精彩表现,充分总结老师们的教学经验,同时,更应该本着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进步的原则,重视总结失误,重视分析问题,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1、教师的角色还需要从根本上再把握、再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要把自己定位在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的位置,老师们和学生的交流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但仍有部分教师习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符合老师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么非把学生拉回来,要么对这样的问题置之不理,从而使整个课堂有些生硬。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师出示了一组数据,老师捡了32个易拉罐,学生捡了26个易拉罐,然后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有学生起来回答:32+26=58(个),老师问“你的问题呢?”学生一下子就蒙了,其实老师可以问:“你的这个式子解决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应该比较好一些。

2、教学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上应该更明确、更深入。有的课,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课堂讨论也只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随机提问,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固定地提问几个学生。这需要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情的研究。例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时,教师出示7:00,学生认出是7时,这时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认为它是12时?在这里是让学生悟出长针指12,短针指7是7时,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换成:怎么看出它是7时?让学生清晰认识7时。

3、课堂处理上应该更加用心、更加注重细节。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注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到黑板前板演,0都是从右往左写的,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还有语言上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如:《重叠》一课,教师就把“只喜欢”和“喜欢”混为一谈了,弄的学生糊里糊涂。《三角形》一课,教师把三角形的概念没帮助学生搞清楚,出示“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致使三角形的概念不够严谨,数学是讲究严谨的,一点缺口也要堵上,一点细节的缺陷都不应该存在。

4、教师评价更要照顾每个学生、更要照顾整个课堂氛围。老师的课堂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的老师的评价还存在片面性,比如,老师在发小奖品时,回答有一点失误的孩子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桌拿到奖品了,孩子眼中的那抹失落与渴盼让我觉得难过。给他一个机会又如何呢,把老师的那句“你与礼物无缘了”换成“你已经努力了,相信你会更棒”不是更好一点么?小小的红花在成人的眼里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它却能让孩子得到整个春天,也更能营造一个非常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几点建议:

针对听课体会,提几点建议,与大家商榷:

1、要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应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以教学为中心牵引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多学习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理论上把握儿童特点,掌握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多向老教师请教或者多听老教师的课,在驾驭课堂、引导学生方面下功夫。

2、教学提问题要再开放些。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坚决不能上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模式;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选择有价值、切合题意的进行研究,也可以让学生在提的过程中把简单问题接着解决,选择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发展思维。

3、要更深入理解数学教材。认真钻研教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处理教材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把握知识衔接点、重难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教学衔接自然,过度合理,并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针对《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进行讲解)

4、认真钻研教学模式。让重点内容占据课堂,掌握复习时间,复习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每一环节的设计有层次性和科学性,重点展开,难点突破,能开阔学生视野,内容饱满,上出广度,知识挖掘透彻,上出深度,体现出数学的深隧美。李从刚老师和王刚老师的课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5、老师尽量少讲,更不要罗嗦重复。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已经处于思考状态,不能因为学生不会把问题重复一遍,或者是教师把答案说出来,前者会扰乱学生思维,后者会中止学生思维,如果学生确实不会,可以换个角度进行提问,让学生重新回到重点问题上来。例如引导学生对数进行分类时,教师提出:整数怎么分?学生一片沉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教师可以接着说,你们能借助轴来研究一下吗?让学生通过自己数轴悟出整数的分类,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研究性。

汇报到此结束,再次祝愿青年朋友们在全县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中,在学校师生的殷切期盼下,放飞自己的成材梦想,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2009年4月23日

来自:五莲县实验小学   张燕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