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式微教学
(2018-04-29 21:15:43)分类: 柏华诗经特色工作室 |
更好的方法读诗经
此心安处是吾乡——《式微》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目的:以《式微》展示诗经之美
【大家说诗】
《式微》是邶风中的一首,方玉润云“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此言非虚。细细读来,确实颇有意趣。
诗共两章,开篇即反复咏叹“式微,式微!”情感不可谓不充沛,继而立刻发问“胡不归?”——天将昧,天将昧!为什么还不归?语气强烈,一气呵成,没有给读者留下缓冲的余地。但是,谁“归”、是“归去”还是“归来”,作者没有言明。
《式微》是典型的重章叠句的写法。每章的后半只置换两个字,依然用问句来加强表达效果。“微君之故”——若不是为“君”,何苦还在路中?若不是为“君”,何苦还在泥中?(为了协韵,“露中”改作“中露”。)同样的,“君”是谁,作者也没有明说。
人物指向的模糊,给了读者多重的解读角度。“君”的涵义非常广,任何读到这首诗的人,都可以把诗中的境况与自己关联——一国之主谓君;一家之主谓君,第二人称也可谓君。因此,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从“从劝君归国”,到“坚守妇道”再到“役者怨怒”,众说纷纭,倒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大家都认为本诗与卫国有关。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黎国大夫劝流亡在卫国的君主归国的诗。另一种观点来自《列女传》,作者认为卫国国君之女嫁给了黎庄公,但是却没有被丈夫接纳,她身边的仆人都劝她回国,但她坚守妇道、从一而终,坚决不回国。余冠英则认为“这是劳役的人们发出的怨声”。更有趣的是,在毛诗“劝归”主题的影响下,“式微”逐渐成为千年来文人墨客辞官归隐、向往田园的代名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性解读】
在诸多《诗经》篇目中,“式微”是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的。千年以来,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跃动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基因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式微,式微,胡不归?”
短短7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轻轻吟哦,眼前的一切仿佛镀上了夕阳的颜色,金黄、橙黄、暗黄、暗紫……暮色渐浓,最后一缕霞光也将被黑暗吞没,青灰色的树影在山坳中轻轻摇曳,空旷的山谷里只有山风和归鸟的叫声相互应和——天黑了,他为什么还没有踏上归途?而此时,翻阅着这本书的你,会想起谁呢?你可能不会想那个流离在外、命运多舛的黎国国君,不会想那位坚守妇道、拒不回国的卫国公主,不会想到那些辛苦劳碌在外劳作的役者。但你一定会想起昏黄暗昧的乡间小路上扛着锄头、一身短衣的陶渊明吟着“守拙归园田”,脸上带着一抹难以觉察的微笑;你会想起闲游野外,斜阳中看着牛羊缓缓归,而自己怅然无所依的王维默念“怅然吟式微”;你会想起是官至翰林却难施抱负郁郁不乐的李白;你会想起在斜阳中驱车古原,满载一车惆怅而归的李义山……
“式微,式微,胡不归?”
白天的忙碌和奔波已经化作一身的疲惫和汗水,在这个临近夜晚的昏暗的时分,谁都希望重新获得力量。奔波在外的游子要回归故乡;鸢飞戾天的仕人要辞官归隐;连旧时女子出嫁也叫做“归”——说到底,他们的“归”,目的是想寻找一个能让心灵得以安放的地方。苏轼早就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心灵的安顿,才是“归”的终极意义。如果这样理解,你就明白,为什么首阳山上的伯夷和叔齐每日采薇作食、饿得精疲力尽直至饥饿而亡——身体上的忙碌和痛苦是其次,只要心灵得以安置,什么痛苦都不是痛苦。你同样明白,为什么张岱要在大雪三日后的夜里独自乘船,去寻找那一份“上下一白”——广漠的天地间,竟不能许他一方容身之处,这份痴,又有谁能懂?
“式微,式微,胡不归?”
我从何来?归去何处?我待谁归?谁在途中?我猜,身在外地的你,一定想快快回家与亲人团聚;家有游子的你,一定盼着他们快快回家共享天伦。而所有的归途,都指向一个叫“幸福”的终点,在那里我们能体会到内心的平静,我们卸下伪装,释放真实的自己,否则,便不能称之为“归”。所以,作为一个常年羁旅在外的人,请你快快收拾行囊,没有什么比心灵的安适更加快乐的了;作为一个翘首盼亲人归的人,请你放下抱怨、快快收拾心情,让他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无可替代的安全与温暖。
此刻,远在泉城的我,无比惦记千里之外的那个被称作“家”的温暖小窝。式微,式微,可缓缓归矣。
【写作点拨】
向《式微》学写作——新诗创作的小策略
“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但关于新诗的创作教科书上却少有提及。许多人认为,写诗靠的是天赋,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章法可循的,《式微》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适当的反复是必要的。连续的反复,能够起到加强语气、强调的作用,如“式微,式微!”不连续的反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主线,如《致橡树》中反复出现的“我如果爱你”。
其次,初学诗歌的人,可以在诗中适当地使用押韵,让诗歌更朗朗上口。《式微》中,每章的前半句押“ui”韵,后半句押“u”,“ong”朗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另外,在创作中,我们还可以借鉴诗中的“设问”手法,如“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又如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结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问一答,震撼人心,堪称经典。因此,适当地把陈述、抒情的语气改成疑问、设问的内容,更能促进读者思考,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