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卷有益——听蒋勋讲王羲之和《兰亭序》

(2017-10-02 13:45:10)
标签:

王羲之

蒋勋

兰亭序

分类: 书韵萦心
看了将近两年的电视剧,终于看到剧荒了。近来,忽感头脑有些木讷,无思无想,提笔无言,想来与我不分昼夜地看电视剧不无关系。想起很久之前听到的一个说法:电视剧看多了,会影响人的智商。因为观者不知不觉中被剧情牵引,情迷其中,喜怒哀乐皆受剧情影响,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反而渐渐变得迟钝。我现在就是这个状况。今天,无剧可看,又习惯成自然,不看不舒服,于是想到微信里我一直关注但极少阅览的一个书法公众号。这个公众号内容浅显易懂,又具有书法艺术的深度,而且多视频展示,直观生动,于我这样一个书法门口的徘徊者甚有助益。
《听蒋勋讲王羲之和<兰亭序>》是台湾的一个脱口秀节目“殷媛小聚”中关于蒋勋讲中国美术史系列视频中的两段视频。蒋勋老师在讲中国美术史魏晋时期时特别提到王羲之,介绍了书法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的位置。蒋老师先讲了中西美术史的区别,即西方美术史关注的是绘画、雕塑、建筑,没有书法;而中国美术史是以书法作为最主要部分,书法艺术是中国发展出的一种全世界独特的艺术。接着讲书法是什么?书法就是写字。书写的文字分为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表达意思——即读意思,是从大脑上去感觉;另一种功能是看着漂亮——即读线条,是从视觉上去感觉。西方人不懂汉字,看书法时反而比我们看到更多美的部分,因为我们主要在读意思,而他们读不懂内容,主要是在看字的漂亮。蒋老师从这个角度切入书法,谈到了王羲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东床快婿”是王羲之在民间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王羲之在应征郗鉴女婿时,不像其他人那样刻意打扮,正襟危坐,而是随意坐在东边的床上,坦腹东床。他的自在不做作反而引起了老岳丈的喜欢而选他为婿。这就是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蒋老师讲到王羲之是了不起的书法革命家,他把书法变成了一种新的书帖(tiè)的字体。说帖是南朝文人写给亲人朋友的信(百度对帖的解释为古人写在布帛上的字,也指学习写字时临摹的样本)。王羲之的字就是他的信。他的信多是很短的信。这些信表达了王羲之在乱世时对人的一种牵挂,对时世的一种批判与无奈,他的真性情流露其中。说书法很美,其实也是在说书法背后的人的品格很美。留下来的不仅是他的书法,也希望借助他的书法谈到这个人背后的一种人的品味,人的美学。这个美是那个时代的美,是那个时代的巨大的混乱跟肮脏里、一种政治的污秽当中,竟然有一个王羲之这样的人干干净净走来。所以一千多年当中,他被奉为书圣,是因为他留下了他的字迹,也留下了他字迹里面透露出来的一种美的讯号,一种讯息。王羲之的信被一封封存留下来,甚至在整个亚洲被保存、被尊重。王羲之的书法有些被日本皇室保存,影响了整个日本后来的书风。
《姨母帖》是王羲之惊闻姨母过世时写的信: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gòu)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短短的一封信,表达了王羲之对姨母过世的哀痛。后来历代的皇帝在上面盖章,变成了书法的名品。蒋老师说这封信唐朝时到了日本,成了日本皇室的国宝。我百度搜索,并无此说,而是唐摹本,是唐朝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不知蒋老师依何有此说法?
《丧乱帖》是唐朝时勾摹以后传到日本的一个国宝,现存日本皇家博物馆。这封信有历代帝王的押印、保存。其内容是他获知家墓被破坏后痛心至极所书: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離)荼毒,追惟酷甚,号(háo號)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丧乱帖》包含了他对那个时代有一种批判,书法代表的是他心里面的一种耿直。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奉橘帖》包括三封短信:其一《平安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修(脩)载的一封问安信,又称《修载帖》;其二《何如帖》是王羲之问候朋友身体如何,表达自己时下心情中冷,对时世没有热情,又名《不审尊体帖》、《中冷贴》;其三《奉橘帖》写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信上从唐到清,盖满了历代皇帝、名家收藏的印章,又被称为《平安三帖》。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最有名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他写给绍兴朋友张侯的一封信,总共二十八个字,写了大雪初晴时他的愉快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此信被乾隆皇帝列为他养心殿的书房“三希堂”的三件珍稀墨宝之首。(另二希为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三希堂”。)
蒋勋老师是台湾人,因而他对王羲之的介绍也侧重于台湾的藏宝。短短十八分钟的介绍,让我对王羲之的部分书法字帖有了一定的了解。
蒋勋讲《兰亭序》,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对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有了新认识。提到《兰亭序》,人们先想到的是书家极力推崇、后人学书竞相模仿、王羲之最好的行书作品。而蒋勋却是从王羲之的真性情上阐释了《兰亭序》所传达的精神。他批判了那些不择手段争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人。比如萧翼为唐太宗骗取辩才和尚的《兰亭序》真迹的传说。蒋勋认为这是个悲剧故事。萧翼利用辩才和尚的信任骗取了《兰亭序》真迹,手段极其卑劣。而唐太宗的私爱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占为己有,死后还将真迹全部陪葬到他的昭陵,从此世间再无真迹。我们现在研究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都是后人双钩、临摹、刻印的版本,并非真迹。蒋勋谈到定武兰亭不同拓本的由来时说,这反映了人的一个很坏的习惯:当人们有了拓印的兰亭孤本之后,就会将石碑上的字打坏一个。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讽刺,就像唐太宗把真迹带入坟墓、就像一个人有孤本之后把石碑打坏,当爱美变成了一种自私和贪心,其意义何在?不同版本的兰亭在人间流传,其实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若王羲之死后有知,会不会觉得很荒谬?这只是他在当时的乱世留下的一个真性情的痕迹,却变成了大家抢来抢去的东西。若真的喜欢兰亭,就可以走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好好感受活着的季节、山水的美好,感受身边有一些人品非常干净的人可以相处的很好,这才是兰亭对我们的启发。兰亭真正的意义其实不见得一定是书法。王羲之留下来的书法都是随意自在的东西。后人把它当成抢来抢去的珍宝时,完全丧失了王羲之原来的意思。美跟爱如果不能跟大家分享,变成一个贪美和大爱,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蒋勋指出,兰亭的真正精神所在是:是日也,天清气朗,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的字在中国美术史上代表了另外一种开释方法:宇宙这么大,你为什么要这么执着?为什么不可以更豁达,更潇洒,把爱跟美去跟别人共享?
于我而言,蒋勋老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了《兰亭序》昭示世人的深层意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日书!”今天这个小小的视频也激起了我对书法探究的热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反复观看后,又对照百度,综合所诉,记录于此,权当一次学习笔记。
今日时光不虚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闲言碎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