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中关于君子之道。说到君子的言行,指出“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zòng)之”(《论语·为政》)。这让我想到了伪君子。“先不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是怕一旦失败,被人取笑、丢面子?这岂不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祟。而一旦成功,才“淡淡地”说出来。明明是急于公之于众,却还装出毫不在意地“淡淡的”态度,这不是伪君子又是什么?
“先说后做”需要一种勇气。这里的“先说后做”不同于“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于丹提到“《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我认为,“先做后说”其实是对自身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件事时,必然会考虑到事情的可行性与成功的可能性,即对这件事的成功把握有多少。当对这件事有极大把握时,当然不会担心实现不了,即说出来也无所谓。而认为自己对事情把握不大或没有把握时,内心就会充满顾虑,就会担心失败,当然就不愿“先说”。所以,能够“先说后做”,或者说明他很自信;或者说明他很勇敢。
能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应该有两种结果:被认为想法太大胆,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不看好、不支持甚或等着看笑话;得到理解支持甚或伸出援手,出谋划策,使事情变得容易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独力承担,还是团结协作?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尤其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众人拾柴火焰高”……
“先说后做”也是一种鞭策。对于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来说,“说到做到”是他的行事准则。“先说”意味着必须付诸行动,必须勇往直前,哪怕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他更在意的是做的过程。
当然,那些“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孔子就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回到话题“先说后做”还是“先做后说”,我认为“先说后做”比“先做后说”所获得的效果更好,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