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北师大开设文学创作专业——双导师制

(2015-06-30 17:03:25)
标签:

转载

北师大开设文学创作专业——双导师制

郝庆军

 

201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招收文学创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首批招收的学生要授予的学位与纯学术型研究生一样,而不是MFA。第一届共招收10名,完全是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全国学术型研究生统一考试标准录取。实施所谓的“双导师制”,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由两个导师来带,一个作家导师,一个专业导师。文学创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来设计,不是按照创意写作硕士的课程来设置,也就是说,这个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课程,还要学习创作。

与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相比较,北师大文学创作专业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不培养应用型创作者,培养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作家。第二,课程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下面,研究方向是:文学创作方向。第三,作家导师虽然是导师,但来学校只是开讲座,不是手把手教授创作。第四,实行驻校作家制度,与国际创作中心结合起来。

 

“双导师制”是怎么回事?

 

第一批作家导师共有6位,包括李敬泽、格非、严歌苓、李洱、欧阳江河与邱华栋,每位带1—2名学生。学校事先了解了学生们的创作兴趣,比如有人偏向于编剧,有人喜欢写诗,还有人喜欢科幻文学……根据兴趣把他们分配给合适的作家导师。

除此之外,每个学生还有一位学术功底深厚的专业导师,专门指导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课程,用于增强文学素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想见,文学创作专业的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轻松。学术型方向的研究生要上的课,他们都要上,此外还多了两门课,6个学分。

多出的两门课,一门是文学创作理论,由知名作家轮流“现身说法”;另一门是文学写作实践,由校内老师主讲。

但从校方的指导思想来讲,这些学术性课程是必要的。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成长为作家,和学术型硕士上一样的课程,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另一方面,这些课程能够加深学生的学养和底蕴,对于创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表示,他们要培养的是作家,不是写手。而作家一定要有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不能是纯技术化的写作。

看来,他们还是精英教育思想,认为从写手升级为作家的必要条件中,学术素养是很重要的一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作家不只是要会写作,还必须有深厚的学养。没有学养只会写作的只是“写手”而非作家。

他们这个培养方式,有一个潜在的优势,那就是即便学生写作没有学会,或者没有写出什么名堂,他们还可以按照学术型硕士就业,两不耽误。但是,他们这样做也有个危险,那就是学生在三年之内创作实践明显不足,很难学出什么名堂。弄不好,学生的创作只学了点皮毛,而学术也没什么成就,最终两头不讨好。

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这批学生在2017年毕业后的情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