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旧《红楼梦》改编电视剧的对比初探

(2015-06-19 12:58:03)
标签:

娱乐

分类: 红学

 

新旧《红楼梦》改编电视剧的对比初探

 
Janemay 发布于: 2011-02-15 13:06

 

摘要:自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红楼》于2010年上映以来,诸多恶评不断而来,而与此同时,又一次掀起了87版《红楼梦》的重温风潮。其间引发观众争议则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主要演员的选择、定妆与演绎,占用大量篇幅的旁白及电视剧的配乐,电视剧自始至终阴郁的气氛和大量出现的快镜头,过于“忠”于原著的对白和明显错误理解原著的情节设置等等。本文则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新旧两版红楼梦得镜头运用与文学原著本身所表达的意韵之间的对比上,试图探寻一条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更好的编排方式。

关键词:87版《红楼梦》、《新版红楼梦》、文学原著、镜头

                                               

      当中国的电视剧发展进入21世纪,电视剧翻拍的案例愈加屡见不鲜。这或许也与经典作品难再,好剧本鲜有的情境不无相关。不久前即引起了一片轩然大波的当属《新版红楼梦》,这部电视剧从《红楼梦中人》演员选拔活动开始便不断打造声势,到演员的定妆照公开一度引起了广泛热议,批判声不断。直到电视剧首播,各种形式的以该电视剧为基础展开的节目更是接连不断,交相辉映。而除了剧中主要演员的选择、定妆与演绎,占用大量篇幅的旁白及电视剧的配乐,电视剧自始至终阴郁的气氛,过于“忠”于原著的对白和明显错误理解原著的情节设置等等,引起最多争议的当属这部”现代化”电视剧中诸多镜头技巧的运用,且争论之声截然对立。

关于新版红楼梦中镜头运用的讨论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观点:一者认为,作为现代科技应用广泛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理所应当尽可能地应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 打造一部现代化拍摄水准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一演员即曾在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的宣传节目中对这部电视剧在镜头运用方面做出了肯定,认这部电视剧在镜头运用上无论是资金还是精力都已算是大投入。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步高现代化拍摄水平的电视剧中,这样的镜头运用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仍然是我们所难以回避的。首先是常规表演型叙事中快镜头的过多使用,这样的镜头例如:丫鬟送菜的路上,宝玉从一间房到另一间房的路上,两人想会的地方,这些地方,大可把这段距离省略掉或者是几个简单的镜头一笔带过。而这部电视剧一方面用大量的拖沓赘余的旁白,看似忠实于原著实则使本应该以演绎为主的电视剧变得更像偷工减料后的连环画。而与众多不必要的快镜头相联合后的效果更是让人没有安心停留在镜头面前。 导致很多观众包括评论人提出,一版新红楼几乎拍成了聊斋。二则是旁白过程中同期声弱化的表演中,一方面大量使用画外音的形式代替人物的实际出演,本来应该通过演员的表演进行叙事的电视剧变成了几乎变成了广播剧。而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是,在剧作进行旁白叙事的时候,让演员的表演几乎完全处于旁白的从属地位。这样的电视叙事方法极为容易刚刚入戏的观众不断出戏,直至最后产生厌烦的情绪。三则导演已然把快镜头当做了本部影片的一大特点进行运用了。正如演员在安徽卫视的宣传活动中说到的,可能很多人对这部电视剧说了不满,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你能把镜头拍的如此精致。如此高科技的手段的运用使极现代性与艺术性的。加之新红楼里略嫌刻画失误的女儿群像,刻意追求戏曲效果的铜板头装扮,女声尖叫一般的背景音和唱台戏时的紧俏的锣鼓伴奏,白雾氤氲的梦境场景的设计,新红楼成为众矢之的也不足为过了。

                                                    

      凡涉及名著改编作品,总要触及的一个问题即是是否忠于原著多大程度上忠于原著的问题。《红楼梦》起首便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所创造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而其原著所表现的意韵则主要反映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政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图景。这在这个小说史上是空前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一个层面,我们国内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过去谈得比较多。例如过去(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很多学者所说的“《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形象历史”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等等,都是说的《红楼梦》的这个层面。《红楼梦》确有这个层面。当然,当时有一些绝对化的说法,如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红楼梦》是“借情言政” 等等,是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的。但是,如果否定《红楼梦》有这个层面,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红楼梦》所以伟大,它的意蕴中有这个层面,是一个重要的(不是全部)原因。这一个层面是一般电视剧比较易于表现的,也是新旧两版红楼梦在忠于原著的刻画中比较容易成功的。

      第二个层面则是悲剧性。原著中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最突出的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等。《红楼梦》最后有一个“情榜”,就是对每个人都用“情”这个标准来评价一下。每个人都有一句评语。林黛玉的评语是“情情”,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这两个人都是有情人的典型,但有区别。林黛玉的情是专注的,就是两个人性情相投,你对我有情,我对你有情。这叫“情情”。而贾宝玉的情是普泛的,是一种博爱。所以脂砚斋说他是“绝代情痴”。在这一方面,《新版红楼梦》倒果真是比87版《红楼梦》略重一筹。《红楼梦》的编导没有很好地把握《红楼梦》的悲剧性这个层面。所以一些在小说中本来包含丰富意蕴的情节,电视剧把它们照原样搬到电视屏幕上,而其间的意蕴却失掉了许多。《红楼梦》有这么一个情节。有一次,贾宝玉在宁国府吃饭。他突然想起,有间房里有张美人图,现在大家在这里吃饭,这个美人一定会感到寂寞的,“须得我去看望安慰他一番”。想到这里,他就溜下饭桌,一个人走到那间房间。到了门口,听见里面有女孩的声息。他吃了一惊,想:难道这美人真的活了不成。推开门一看,原来是他的跟班小厮在和宁国府的一个丫鬟调情,被他撞见了。当然这两个人吓得要死,这是犯了天大的罪。这时小说写,贾宝玉一跺脚说:“还不快跑。”那丫鬟被他这一提醒,赶紧跑了。贾宝玉又喊:“你放心,我不会告诉人的!”接下来,贾宝玉问这小厮,这女孩多大岁数了,那小厮说不知道。贾宝玉大为恼火,说“可见他白认识你了”。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情节,它表明,在贾宝玉看来,这两个人调情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你既然和他这么好,却连他多大岁数也不知道,这是不能原谅的。这就是“绝代情痴”的表现。但是,到了电视剧里,这些意蕴都没有了。观众只见贾宝玉一脚踢开门,把这两个人撞散。这个情节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最多只是说,只是表现贵族之家的糜烂,就像所说的“只有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这样来阐释,原本包含的深刻意韵也就肤浅了。

      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深重的感悟。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同时也是最难为电视剧去反映的。而与此相联系即是所谓“命运” ,就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无法支配的。《红楼梦》中的一支曲子《枉凝眉》中有两句话:“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缘” 本身就是一种命运。读《红楼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象一声悠长的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弥漫着浓郁的诗意。这种深沉的东西也恰恰正是《新版红楼梦》中弄巧成拙之处。多个编剧赶时间一般地对一部经典巨著《红楼梦》进行改变,有者甚至根本读不懂原著,造成了对于原著情节的诸多荒诞的理解。众多细节的错位也进一步使原著由细节之中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意韵与对人物命运的感悟和暗示留下了剧作的败笔。而面对记者的关于“对红楼梦熟不熟”的提问,李少红随即回答的“不熟不熟,我对橘子红了也不熟”,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是的确如还是一句戏谈。不管怎样,这一层面则进一步对以后的改编导演包括编剧提出了更严肃的要求。

                                                 

      在忠于原著这个目标的具体表现上,除了对于原著意韵的表现,还有其间最为具体的几个成分,新旧两版《红楼梦》也显现了明显的差距。

从演员方面,87版的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当时本就一副面无血色的瓜子脸,走路说话都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哭哭啼啼,让人随时都生出怜悯之心。就连导演也大叹可遇不可求,天上真的掉下了一个林妹妹 。而当时只有十来岁的欧阳奋强一眼被导演王扶林相中,完全凭着那张乖巧而略带脂粉气的娃娃脸,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显天真无邪。喊一声“宝二爷”完全像是呼唤自家小孩的味道。旧版《红楼梦》在选角上的成功不仅限于这对金童玉女,其中尤以邓婕饰演的王熙凤赞誉最多。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李少红也不得不承认,在她的心目中,邓婕仍然是王熙凤的最佳人选。而新版剧集才开局,观众便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挑剔起演员的不靠谱。如少年黛玉肥得如少妇,少年贾宝玉梳着非洲小辫,秦可卿就像一蜘蛛精,贾母的眼神好像老巫婆……最雷人的还是那黛玉吐水戏,简直就是小燕子附体,好歹人家也是个大家闺秀,怎可如此没有涵养。 尽管新版为尊重原著,将“宝黛钗”的年龄细分由适龄演员扮演,但演员的形象与出戏问题仍然是一道硬伤。

      从拍摄到热播的现实状况方面,87版《红楼梦》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导演与演员不为名利为艺术的品质更得以凸显。几年前,央视《艺术人生》栏目制作了两期。“《红楼梦》二十年再聚首”的特别节目,嘉宾们看着当年在剧组生活的影像资料纷纷落泪,观众在感叹物是人非的同时,更顿生几分敬意。而在收视率是硬指标、炒作是生产力的今天,新版《红楼梦》也未能幸免。从最初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开始,各类炒作就未消停。选手整容、砸钱、潜规则等各种负面消息层出不穷;此后导演请辞、临时换角等“意外”事件又让摄制中的《红楼梦》一直保持超高曝光率。剧作还未开演,漫天的信息轰炸就已经让人视觉疲劳,又怎能让观众不拍板砖?旧版《红楼梦》前后拍摄历时三年,虽也是全国选角,轰动一时,但关键是人家安得下心。在长达一年多的培训班里,演员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琴棋书画,听先生讲读原著,好似过起了古人的生活。水到渠成,导演一声令下开机,这原汁原味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当然,这样一种舆论效果也并非李少红导演所能把握的,他在《凤凰非常道》的专访中也曾经提到过这样观点:“现在《红楼梦》从头到尾是公共化的,第一天开始就把它公共化,你可能面临跟以往创作规律完全不同的创作态度和方法,这是我当时最不适应的一点,我甚至因为这个有点退意,甚至于,接了以后我就开始后悔。接了那一天就把我扒光了搁在大街上,老是让我把每个态度都公开化,每一个过程都要公开化,我觉得很不习惯,跟一般艺术创作的规律不太一样,这个是我觉得挺煎熬的一点。”

     从《红楼梦》版本差异和台词方面看,一者87版《红楼梦》忠实于曹雪芹的前80回原著,并根据其创作,对剧作进行精心的续写,而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则几乎完全忠实于高鹗续本的《红楼梦》。以至于在台词上,新版《红楼梦》的台词几乎照搬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20回本《红楼梦》,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台词反倒成了观众的负担。这一招看似堵住了一些人的嘴,但也确实让不少观众丧失了观赏兴趣。

     电视剧翻拍的案例愈加屡见不鲜的新时期,新版电视剧一方面有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诸多改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难以克服的挑战,诸如旧版经典剧作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惯性,现代传播手段造成的复杂舆论,具体拍摄中,如何真正处理好拍摄手段的现代化与深化剧作意韵而又不起哗众取宠之嫌等等,而在编剧改编方面,也进一步提醒了影视工作者,忠实于原著并非等于完全忠实于文本,对于原著的意韵的表现,单纯通过简单的现代化的镜头,画面运用有时还是远远不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