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开电视时,看到了《下南洋》的纪录片。
我刚刚到过马来西亚,去过吉隆坡,在那里与朋友交谈,总是问这问那,但都是想到就问,没有预先想系统地了解什么。
我对这个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当然充满了好奇。但是,问题都是自发的,问不到能深入到历史、社会深处的问题。所以说,也问不到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至为遗憾的。
马来亚大学的朋友,对我的热情,令我终生难忘。谢依伦,在马停留的几天,一直陪伴着我,我问了他家乡的几件事,诸如社会的组织形态,村长的作用,华人的比列啊,等等。
孙姥姥,是邀请我去的东道。她非常照顾我能讲什么。所以她安排的题目,总是红学与美学。可惜的是,我关于马来亚大学的体制,问得太少。我觉得,他们的国际化程度,更高些。中文系现在学生数量似乎不如以前,我没有问为什么?
假如我早看《下南洋》,也许我会更系统地问华文教育的问题,她的历史、现状、未来的可能。
我在马来亚常常混淆,我没有将孙姥姥和谢依伦当外国人。我发现,当我说他们是华人的时候,他们自然接受了;当我把他们当中国人的时候,他们困惑起来。
这些些微差别,肯定有有趣的内容。
不知道自己的忙是什么,记得93年到香港,事前未深入了解;前不久第二次去马来亚,还是未深入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