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夕而生的巧姐儿

(2012-08-29 21:59:09)
标签:

杂谈

分类: 红学

                七夕而生的巧姐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8月29日07:46 王 彬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刘姥姥两次来到荣国府。一次是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向王夫人与凤姐儿打“抽风”;再次是第三十九回、四十回、四十一回和四十二回,刘姥姥回报凤姐儿上次的救济,“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头一起摘下来的“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吃腻了,吃个野意儿” ,用刘姥姥的话:“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听说刘姥姥来了,贾母“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凤姐儿便把刘姥姥送到贾母那里,贾母很高兴,带领她游览大观园。次日,刘姥姥向凤姐儿告辞,凤姐儿说,贾母往常进园子,也不过到一两处坐坐,“昨儿因为你在这里,要叫你逛逛,一个园子倒走了多半个”,把贾母累着了。凤姐儿的女儿大姐儿昨天在园子里吃了一块糕,谁知“风地里吃了就发起热来”。刘姥姥道:“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她身子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一句话提醒了凤姐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交给彩明,彩明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凤姐儿笑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忙命人请两份纸钱,一个给贾母送祟,一个给大姐儿送祟。不一会,大姐儿便安稳睡了。

  凤姐儿很高兴,请刘姥姥给大姐儿起名字,刘姥姥问凤姐儿大姐儿是几时生的?凤姐儿答道:“正是生得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一听这话,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作巧哥儿罢。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旧历的七月七日,也称“七夕”,是姑娘们乞巧的日子。据《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在明代,在这一天的中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雾、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也。妇或叹,女有泣者。

  根据绣花针在水里影子的形状判断女孩子的巧拙,称“丢巧针”。入清以后,沿袭了这个习俗,只是将黍苗代替了绣花针,七月六日晚间,把一只大碗盛上水置于庭院之中,次日便结出一层极轻极薄的水皮。中午,姑娘们把黍苗削成针形,投进碗里,查看黍苗的投影,如果是细长,宛似针的形状,就高兴,认为是织女许给了自己一双巧手,是乞巧,否则就不高兴,认为是未能乞巧。

  然而,巧姐儿出生在七夕,凤姐儿却认为不好。中国人都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年365天,有364天只能隔河相望,只有七夕这一天才可以相会,这样的夫妻生活当然是悲辛凄婉的。而且中国人不喜欢太巧的事情,七夕是巧日;女孩们在这一天乞巧,是巧;大姐儿出生在这一天也是巧,三个巧凑在一起,太巧了反而叫人担心。刘姥姥采取以毒攻毒的做法规避祸祟:取名巧哥儿——后来叫巧姐儿,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巧姐儿的命运,《红楼梦》第五回中已然做出暗示。在这一回,宝玉在秦可卿的房内午睡,梦境中来到太虚幻境的薄命司,见到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地名。宝玉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只见一个大橱的封条上大书七字:“金陵十二钗正册。”旁边又一橱是:“金陵十二钗副册”,再一橱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把橱门打开翻看,每一页都有一幅画,画上写有判词。巧姐儿位于正册第九,第八是凤姐儿,母女二人前后相连。巧姐儿的画是:“一座荒村野店,一个美人在里面纺绩”,其判曰: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大意说,贾府虽然是贵族,是皇帝的外戚,曾经权势熏天,但是现在败落了,不要说外人,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不再搭理了。危难之际巧姐儿巧遇一位刘姓妇女,刘氏曾经得过凤姐儿的接济,这时伸出援手,将巧姐儿救出苦海,这就印证了刘姥姥的话:“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对此,脂砚斋的评语是:“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哪得不哭!”

  上面说到,刘姥姥曾经两次来到荣国府,第一次,凤姐儿给了她20两银子,说是王夫人给她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你若不嫌少,就暂且拿了去罢”。刘姥姥高兴得“浑身发痒起来”而千恩万谢。第二次,凤姐儿给了她8两银子,王夫人给了100两银子嘱咐刘姥姥:“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往后别再求亲靠友的。”巧姐判词的第三句,便是指此。而刘姥姥在得到贾府的接济以后,置有田产而改变了命运,后来把巧姐儿接到自己家中,一个美人在荒村野店纺绩的画面便是这个结果的形象表现。

  根据书中叙述,这样的结局与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有关,第四十一回有这样一段描述: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她玩一会儿。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头们哄她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她才罢。那板儿因玩了半日的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面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脂砚斋认为:“柚子,即今香橼之属也,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如果在当时,这样的结局,从贾母到王夫人,从凤姐儿到平儿,是想也想不到,即使想到也不会认可。这就如同七夕的牛郎与七夕的织女,在古人眼中,原本不过是:“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至多是质疑织女与牛郎徒有其名,既织不出锦绣,也拖不动车厢,不过如此而已,哪里会料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次演变为哀婉的传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呢?而小说的妖娆、《红楼梦》的妖娆就在这里。可惜,《红楼梦》是一部残书,我们只能见到原著的前八十回,因此无论是高鹗还是其他续者,都陷于猜枚的境地,这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犹如米罗的维纳斯那样,在残缺之中予人以无尽的猜臆,只是不知曹雪芹是否认同这些猜臆,而《红楼梦》的魅人之处,至少是部分得益于此。

  (王 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