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期红楼不寻常(李万禄)
(2011-08-14 16:05:24)
标签:
杂谈 |
百期红楼不寻常
——在纪念《红楼》创刊一百期座谈会上的讲话
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 李万禄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由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主办的《红楼》杂志季刊自1986年12月创刊,已经走过整整25个年头,即将迎来第一百期的出版。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红楼》杂志创刊百期座谈会。首先,我谨代表贵州省红学会,向远道而来莅临我们今天会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杂志副主编孙玉明先生、中国红学会秘书长孙伟科先生表示最热烈地欢迎和衷心感谢!对贵州省社科联徐静副主席、学会部刘忠源部长、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谢晓华处长,贵州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助理调研员胥健等嘉宾光临我们今天的会议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出席会议的王邸名誉会长、学会全体理事、学界专家和中青年红学爱好者表示衷心感谢!向发来贺函、贺辞的各兄弟省市红学组织表示衷心感谢!
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成立至今已经27年,《红楼》杂志也即将迎来出版整整百期。学会和杂志之所以能坚持发展到今天,首先得益于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学会的历任会长均由省级领导担任,学会办公经费和《红楼》杂志办刊经费也均由省财政全额拨款。学会在省领导的长期关心、关注与支持下得以健康成长。省红学会虽说是社团组织,带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新闻出版局、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省文联、省作协等部门长期以来在学会工作、杂志出版、红学研究等各方面均给予了充分指导和大力支持。
《红楼》是贵州省红学会的学术刊物。回顾《红楼》百期的历史,不能不谈到贵州省红学会的诞生。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是在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红楼梦》研究小组成立于1981年1月,当时的研究小组成员共有23人,他们是:何大堪、石果、吴美渌、赵荣、马凤程、马凤起、胡端四、葛真、曲沐、牟应杭、汪文科、吕华强、张曼诚、萧而汉、宋鸿文、舒永衡、李华年、杜福华、顾绍炯、李黔才、张宗琴、刘兆荣、丁武光。在这里,我们谨向这些一生潜心于红学研究,为《红楼梦》研究作出了突出成绩的红学界老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没有他们的执著奋斗,就没有今天省红学会的发展壮大;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没有今天贵州红学研究的累累硕果!
此刻,我们特别缅怀已去世的申云浦、李庭桂、惠世如、吴美渌、石果、葛真同志。还有由于健康或其他原因,何大堪、胡端四、戴美莹等同志没能前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
1984年11月8日,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在贵阳花溪三○一宾馆隆重举行。首批学会会员共56人。
1986年6月17日,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学会主办的杂志《红楼》内部试刊。1986年12月,《红楼》杂志正式创刊发行。
贵州省红学会自1984年11月成立至今,共出版了《红楼》杂志99期,出版了《红楼梦》专题论文集3册(《红楼梦论集》、《红楼探艺》、《红楼梦人物论》),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全国和全省性学术年会、学术研讨会、《红楼梦》青年文化论坛等学术会议数十次,在全国红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红楼》杂志出版99期以来,共发表了省内外红学专家、学者和红学爱好者撰写的各类论文和研讨文章约1500余篇。
《红楼》杂志一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侧重刊用省内作者稿件,充分展示新时期贵州红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在贵州省社科联、贵州省民间组织管理局、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省红学会各项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再现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铜仁学院、凯里学院、安顺学院、贵阳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先后建立了学院红学研究组织,发展了一批青年会员,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贵州省《红楼梦》青年文化论坛,一批青年红学研究新人和红学爱好者正在崛起。2009年初,我们还在和讯网上建立起学会网页,为宣传贵州红学研究成果,提高贵州红学研究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贵州省社科联2008年度学会目标考核评比工作中,省红学会被评定为优秀等次;2010年,学会还被省社科联评为2006-2009年度社会科学团体先进集体并受到表彰。这既是上级主管部门对我们学会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贵州全体红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红楼》杂志出版一百期,由新生到成长,从步履蹒跚到日趋成熟,至今已经在省内外红学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伴随着杂志成长的脚步,我们要由衷地感谢《红楼》杂志的历任主编林忠美同志、梅玫同志、卓守忠同志,感谢他们为刊物的成长建设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尤其是2006年底以来,刊物的编辑人员,他们受命于《红楼》杂志最艰难的时刻,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奉送出从内容到装桢设计都让人耳目一新的《红楼》杂志。从稿源的组织挖掘到版式设计和纸张的选择,无论是杂志的总体构思还是在每一页内文的细微之处,无不凝结着他们的辛勤汗水。他们为《红楼》所做的努力让全省红学爱好者和作者都心存感激!此外,我们还要深深地感激《红楼》杂志的作者和读者。离开了他们,我们的杂志就无以生存。25年来,《红楼》杂志也伴随着省内外作者、读者的关爱一步步成长和发展。我们也要真诚地感谢他们!
《红楼》百期,是我们共同走过的坚实的脚步。《红楼》百期,也以为着我们从此迈进新的起点。我希望,我们的《红楼》在今后的岁月里,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以下几点:
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红楼》杂志要继续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署和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内部报刊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办刊。要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正常争鸣,力争把《红楼》办成全国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的共同园地。
2、多渠道开拓杂志稿源,注重杂志青年后备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稿源是杂志的生命之本。开拓杂志稿源是杂志编辑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保证我们的杂志能给读者送上丰富的营养大餐,就需要大批优秀的稿子。只有杂志稿源的质和量上去了,杂志的品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要进一步稳定作者队伍,拓宽作者队伍,不断发现新的作者,培育后备作者队伍。作为省内红学刊物,尤其要重视和培育本省作者队伍,尽可能地多刊发本省作者稿件,从中培养一批关注《红楼》的新的作者群,进一步扩大《红楼》杂志在全国的影响力。
3、要精益求精,不断改进杂志编辑工作。作者的每一篇来稿都凝结着宝贵的心血。编辑部全体同志要认真慎重地对待各地作者的每一篇来稿,精心编辑每一篇稿件。要加强编校工作,坚决杜绝出现重大错误,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率。要从版面、版式、内容、装帧等各方面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办刊质量,回报广大作者和读者对杂志的殷殷期待。
同志们:《红楼》迎百期,回首意更坚。当年《红楼》创刊的首任主编已是两鬓班白,当年参加学会筹备工作的青年人也已步入花甲之年。但值得我们欣喜的是,我们今天在座的仍有一大批年轻人,他们是我省红学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刚刚在贵州凯里成功举办的第四届《红楼梦》青年文化论坛,收到各青年学者和青年红学爱好着提交的论文达三十余篇,这充分说明我们贵州的红学研究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青年一代肩负着学界前辈的殷切期望,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携手努力,团结奋斗,共同打造贵州红学研究的品牌,共同迎接贵州红学研究灿烂的明天!祝《红楼》杂志越办越好!祝我省的红学研究更上层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