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鲁迅贴吧:班主任“看破”了什么?

(2011-03-04 18:12:28)
标签:

杂谈

二月二十七日《新闻晨报》登载:《刘心武续红楼梦》要发行了。引起了我的兴趣:作家刘心武我是知道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百废待兴的年代,他写的《班主任》,正像饥荒年后的第一筐香馍,是很招人喜爱的。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人很郑重其事地向我推荐:“这是断档多年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其次是,《红楼梦》我是看过的,“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出家当和尚”……故事不是已经说完了么?还有什么好“续”的呢?莫非再戏说宝玉还有新的冤情孽债?
    再往下读才知道,刘心武“续”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的不全本,不是那附加“高鹗著的四十回”的全本。据说还很有争议,为此刘心武很拼了“名”:“我把这些都看破了,什么千古骂名,我这么一个卑微的生命,我要千古之名干什么?我只要问心无愧就行。”
    刘心武这里说的“看破”,很让我吃惊。因为联想到了宝玉的“看破”,那结果很不好,出家当了和尚;不过刘心武“看破”的是还未知的“千古之名”,并不是那“尘缘”,所以不去庙,而是抓紧出书。——这就和曹雪芹的“看破”一样。
    然而不管什么“名”,要“千古”是万难的。就说“骂名”,至今“千古”的也只有秦桧了。但是秦桧是状元、宰相,犯的是卖国的超级罪恶,不是“卑微的生命”们想干就干得的。而说到“美名”,高鹗跟着曹雪芹,托庇出名不过“四分之一千古”,就来了刘心武,认为他不配,要把他拉下,自己试试取而代之了。
    刘心武不过是来“续”一本书,正顺应着当今的“续、改”潮流:或是“戏说传统名著”,或是“改写红色经典”,都是不出格地跟着死鬼嚷,又不是孤身独创,实在无需发“看破”那样大的悲壮之声的!
    据报道介绍,“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被比成是一个断臂维纳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一个接臂维纳斯。”刘心武认为,高鹗接了臂,“就存在接得好不好的问题”,所以他要来试试,“看能不能接的比他好一点”。
    我觉得这里的比喻并不恰当。因为人家的维纳斯是“本来无臂”,并不是“断臂”。迂执的欧洲人坚持认为:“无臂”本来就很美,万不可作再加“臂”的傻事。用他们的傻话来说:谁要喜欢“有臂”的,大街上多的是!
    所以,“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若要比为“维纳斯”,那就是不能“接臂”了;“高鹗的四十回”书,就成了硬添加的“恶搞”了;也就不存在“接得好不好的问题”,只能是“搞到怎么糟的问题了”;而刘心武想来试试的,也就是“看看能否搞得比高鹗更糟了”!
    其实“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只是没写完的半部书;而高鹗“接”做的“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鲁迅语)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臂”或“尾巴”。它是曹雪芹原计划内、(或有说已做成又丢失的)不可或缺后半部。
    我在刘心武发表《班主任》之前的年代就听友人说过:《红楼梦》是由曹雪芹的八十回和高鹗的四十回构成的一部完整的作品。二百多年来,人们读的和议论的就是这样的《红楼梦》。说什么“后半部被高鹗写糟了,若由曹雪芹写,一定更好”是无聊的废话;也可以顶一句同样无聊的废话:“若由曹雪芹来写,可能更坏。因为也许他后来变傻了。”我们今天只有一个事实:即走“红”了的《红楼梦》,是含带着高鹗的四十回的!
    我那时自然比现在更浅薄,还不太理解这番话。现在想想真是的,眼下就有一个新例:三十多年前的生气勃勃的“班主任”,如今竟只会昏昏沉沉的做“红楼梦”。由此可证,后来曹雪芹也会变化还真难说!
    据刘心武介绍,“续”《红楼梦》有三十多种:绝大多数是从一百二十回往后“续”——我以为这才叫“真续”,因为他们并不斩断《红楼梦》,还有“创作”;个别的从九十七回往后“续”——我以为那该叫“篡改”,因为他们把全本的《红楼梦》割断了,只算“恶搞”(刘心武就属于这“篡改派”)。
    刘心武选在八十回处下刀的巧妙,是可用一个堂皇的说法:忠于曹雪芹。刘心武很认真地说:“我是戴着镣铐跳舞……这镣铐就是曹雪芹的原意……曹雪芹的原本是有人读过的”。但是所谓的“原意”是死无对证的;“有人读过”也成了“有鬼读过”而已;这“戴着镣铐”的说法,也就像电线杆上“三代祖传”的翻版,不过想标榜自己是“正宗嫡传”罢了。
    三十多年前的“班主任”是信仰“让思想冲破牢笼”的,今天“看破”了,觉得“戴着镣铐跳舞”倒是“问心无愧”。这是“前是后非”还是“昨非今是”,还有待将来的学者、专家”来讨论。
    我最想借机说的是,我们那么伟大的民族,只有一部《红楼梦》,后人不知珍惜它,尽忙着对它“寻找伏线,挑剔破绽”,“而后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鲁迅语)这实在是可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