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读小说何必索隐?
(2011-01-14 19:39:35)
标签:
宗璞独山东藏记新京报《红楼梦》杂谈 |
分类: 红学 |
宗璞:“拘泥于史”对我来说确实比较费心,具体来说就是尽量不要弄错大的史实。因为我写这一段时间很准确,在这一段时间里的事情也应该准确。比如,我在《东藏记》里面写贵州独山失守,出版时错印为“贵阳独山失守”。后来就有读者来信说贵阳并没有失守。这样大的史实是不可以错的。曹雪芹就很聪明,《红楼梦》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写起来多自由。
新京报:您童年时和全家一起辗转到昆明,后来在联大附中就读,这些经历和《南渡记》、《东藏记》里面的情节是什么关系?
宗璞:小说里面肯定有一些作者的亲身经历,比如海上风暴,那是我亲身经历的。但是,人物肯定不完全是按照真实的来写的。
新京报:我们都明白,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和现实中的人物直接画等号,但是,作家刻画人物一般会有一个原型。您在《东藏记》里面写到,一个爱抽鸦片的教授,去一个土司家里,学生一学期没见到他。主任江昉没有续聘他。读者认为主任是闻一多,您怎么看读者的这种“对号入座”?
宗璞:用什么样的人物为原型来写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自己的事;至于表现出来的人物,那就是公众的了。大家尽可以评论,这个挺有意思的嘛!这种索隐式的阅读也是读者的阅读趣味之一,像《红楼梦》就有很多读者进行索隐式阅读,猜测里面的角色对应的原型是谁,成为一种学问。但这只是一种读小说的方式。大多数人读小说还是要看小说的文本。小说本身是一个艺术世界,人们在其中遨游,在好小说中人们可以得到一个世界,何必去索隐。
新京报:有读者认为,书中关于尤甲仁、姚秋尔夫妇的描写是赘笔,没有会更好。您怎么看这种意见?
宗璞:作为《东藏记》中的人物,尤甲仁、姚秋尔夫妇这样的人是很有趣的。我觉得,有了这两个人物,书中的人物形象在整体上更加丰富。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人物,知识分子当中也有,不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绝对不能和现实中的人物直接画等号。知识分子群体是形形色色的,不能写得太单一。广播电台播出《东藏记》时,这两个人说的是天津话,很有趣。
小说里头有作者的所感所思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小说能够流传下去,研究小说原型就变成一种趣味了,读者只要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就好。千百年后,原型已经消灭了,可是这个艺术形象却保存了下来,有人猜是谁是谁,这是一种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