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说“封杀”
(2010-12-05 18:17:50)
标签:
胡适脂本《红楼梦》封杀杂谈 |
分类: 红学 |
看了南方周末上欧阳先生的文章,做如下回应:
不要轻易说“封杀”
欧阳先生说的第一个问题是封杀。
欧阳先生提出脂伪说,在红学界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所以,很多人难以接受这种观点,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这也就是为什么成为了“公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1927年才见到脂本,不等于说脂本是1927年才炮制出来的。比如地下文物的发现,1972年发掘的,就说它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伪造的,这是荒唐的。欧阳健最重要的一个说法是,脂本是为投合胡适的观点伪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胡适的观点需要伪文物来支持呢?胡适得到甲戌本以后,并不广泛传播,不也说明他对奉承自己的“伪造”不配合吗?
欧阳先生的观点,一出来就要四处传播,大概是认为自己真理在握,或者骄傲自大到惟我是法、全要景从的地步。不发表我的文章,就是反对真理,就是封杀我。这样一种态度,我们可以想见有多可怕!——我就是真理的化身!
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封杀是封杀不住的。各种奇异的观点,最容易出笼。反而是扎扎实实的、严密谨慎、入深求真、渊源有自、说理透辟的观点,不容易出来。报纸和媒体不喜欢带有难度的推理,不喜欢文绉绉、死气沉沉,不喜欢规行矩步,不喜欢有根有据,而喜欢猎奇、热点、反叛,制造惊世之论,哗众取宠,赚取眼球。这就是娱乐报纸等媒体和严肃学术杂志的区别。
封杀的罪名,最好不要乱扣。因为有很多投稿者,不要说那些爱好者了,就是在大学中读了硕士、博士,是大学里的教授、副教授,投来的文稿被杂志社枪毙、被埋没的也是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为了封杀吗?这样说社会中被封杀的人也太多了。因为,我们国家杂志和投稿人之间的供求关系,求发表的和杂志可供给的版面之间始终是供大于求。
欧阳健的封杀说不可靠,还因为别人不可能永远讨论你提出的问题,或者说你的问题某一杂志一直要讨论下去,并且是我赢了,否者就是“封杀”。一个学科里面有那么多问题需要讨论,为什么必须讨论你限定的问题呢?你这样做,不是也太霸道了吗?
欧阳先生的观点,有许多杂志登了出来,又有出版社出版欧阳先生的著作,这不是说明“谁封杀谁”说法的虚妄吗?你的书,在到处卖,谁封杀得了呢?其实,这也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需要封杀。
欧阳先生不同意以庚辰本为底本校改《红楼梦》,这是一种学术观点,是可以存在的。欧阳先生以程高本为底本的校本,不是也出版发行了。市面上的程高本一直存在,也在印刷,怎么能说被封杀了呢?
“手指头一捅就破”
欧阳先生说,脂本“拿手指头一捅就破”。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何必花那么大力气来论争呢。
说到版本,还是需要来理一理的。
脂本所传达出来的观念,是与程本不同的。比如,俞平伯先生所说的“二美合一”,也就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关系在发展中,矛盾渐渐地消失了,也就是说在脂本中,“草木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有被淡化直至被取消的可能。如果认为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是主线,那么这条主线在脂本中被调和了。而在程高本中,脂本中要消弭的矛盾被强化了。我们看到,钗黛矛盾、玉钗矛盾被强化了,直至对立、决裂的地步,最终构成了悲剧。这就是脂本和程高本的重大差异之一。按脂本、脂批中“二美合一”的倾向发展下去,艺术风格就可能是“怨而不怒”。
再说尤三姐的形象,在脂本中尤三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淫奔女,而在程高本中她被洁化了。这样就影响到对尤三姐悲剧原因的认识。有的研究者认为脂本好,有的认为程高本好,也是各说各的、各有道理。
脂本中的一些批语,提供给我们认识《红楼梦》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秦可卿的形象。程高本中有许多处不可理解,但脂批中透露出来的作者修改,显示了作者修改的不彻底性。秦可卿从一个风月形象向文学形象过渡,还留有一些风月痕迹。
……等等。
当然,脂本脂批也带来许多负面因素。一是腰斩《红楼梦》流行,大肆诋毁后四十回,甚嚣尘上。二是各种探佚说,打着探寻“原本原意”的旗号,兜售私货。三是认为程高本是伪本,曹雪芹的“真本”被“隐没”,实际上不承认曹雪芹为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学遗产。四是,有些人根据脂批语焉不详的几句话,考证曹雪芹的生平,考证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把一种纯粹是猜测的东西,妄图实证化。
脂批的内容极多极乱,整理起来不容易,辨析起来也不容易。有些人不懂脂砚斋批语的“幻笔幻文”,听风就是雨,加大了对脂批的错误理解。
既然红学家都是“无赖”……
欧阳健说,红学家是无赖,红学无聊。既然红学无聊,干吗还研究呢?你还花费了那么大精力,写了那么多著作,发表了那么多文章,不也入了无聊了吗。红学家无赖,就别去参加他们的会呀,他们不邀请你,不是正好与无赖之徒划清界限吗?红学家无赖,你又为什么为不入无赖之徒的红楼梦“大辞典”而愤懑呢?
我想,历史是要放长远看的。你有贡献,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你有成就,最终会金子闪光的。欧阳先生在《水浒》《三国》等领域都有建树,其地位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与欧阳先生有两次见面,都是匆匆。一次是在金华,那次欧阳先生还大会发了言。一次是在天津,那次欧阳先生猛批鲁迅的小说史。我感觉,欧阳先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