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怀疑敦诚敦敏、张宜泉笔下曹雪芹非一人的驳斥(转)
(2009-10-28 20:53:44)
标签:
敦诚敦敏转文眉批张宜泉芹溪杂谈 |
分类: 红学 |
有人说敦诚和张宜泉笔下的曹雪芹不是一个人,在网上看到一个短文,是对这种观点的驳斥,现转引如下。
理由一,名字与号一样。
张宜泉诗中有:
《怀曹芹溪》。《和曹雪芹》。《题芹溪居士》 ,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
敦诚诗中有:
《寄怀曹雪芹沾》。《赠曹芹圃(雪芹)》。《挽曹雪芹》
敦敏诗中有:
《访曹雪芹不值》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靖眉批的“芹溪”当指曹雪芹,张宜泉的“芹溪”也是指曹雪芹。
大家可以比较,如果只有曹雪芹三个字相重,可以解释成同名同姓,“沾”也同,“芹溪”又同,就不能简单解释成同名同姓了。姓同名同号也同,这样的概率很小。
理由二,两个曹雪芹都爱酒爱诗爱画。
张宜泉诗中有:“促膝话新诗”。“其人工诗善画”。“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羹调未羡青莲宠”。“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
敦诚诗中有:“雪芹酒渴如狂”。“接罹倒着容君傲”。“举家食粥酒常赊”。“鹿车荷锸葬刘伶”。“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
敦敏诗中有:“燕市悲歌酒易醺”。 “醉余奋扫如椽笔”。“卖画钱来付酒家”。“一醉毷騊白眼斜”。“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登楼空忆酒徒非”。
这难道也是简单的巧合吗?
理由三:住处相似。
张宜泉诗中有:“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青山晚照凉”。“庐结西郊别样幽”。“寂寞西郊人到罕”。“谢草池边晓露香”。“门外山川供绘画”。
敦诚诗中有:“于今环堵蓬蒿屯”。“满径蓬蒿老不华”,“不如着书黄叶村”。“日望西山餐暮霞”。
敦敏诗中有:“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
“寻诗人去留僧舍”,这和张宜泉的“多情再问藏修地”,“题芹溪居士”,说的正是一个人。他们的住处又何其相似。
理由四:卒年不矛盾。
敦诚诗中有:“四十年华付杳冥”,“四十萧然太瘦生”。
张宜泉诗中有:“年未五旬而卒”。
曹雪芹死在四十到四十九岁之间的话,这两种说法就是吻合的,就是不矛盾的。而“年未五旬而卒”,应该是四十到四十九岁靠末几岁才是。这样四十多岁的人,写到诗中写成“四十年华”,是可以的。五十多岁,就会写成五十年华的。
由上述四点,我们可以认定两个曹雪芹是一个人。
人们对张宜泉的考证,如何理解?
一种可能是:有两个张宜泉。一个是《春柳堂诗稿》的作者,和曹雪芹同时代人;一个是兴廉,也叫张宜泉。因为两个张宜泉名字相同的缘故,《春柳堂诗稿》的著作权,被后人错安在兴廉名下。
另一种可能是:两个张宜泉确实是一个人。那么,或者张活了很大年纪。七十多岁中举在清朝是可能的。之后再做官也是有可能的。活百十多岁的人并不少见。现实中,年纪大,可以往小改的。这种更改虽然不合理,却是可能的。别说清朝,就是最最清廉的当朝,几岁十几岁就拿国家退休金的也有。当官的改户口,把自己年纪往小改,乃至和自己儿子同年或没差几岁,比比皆是,合理吗?存在就是合理的。眼下尚且如此,何况更加荒唐的大清国。或者张宜泉收录的诗稿中有他前辈的诗作,写曹雪芹的那些诗是他前辈的作品。
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合乎思维逻辑的。
张宜泉诗中有:
《怀曹芹溪》。《和曹雪芹》。《题芹溪居士》 ,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
敦诚诗中有:
《寄怀曹雪芹沾》。《赠曹芹圃(雪芹)》。《挽曹雪芹》
敦敏诗中有:
《访曹雪芹不值》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靖眉批的“芹溪”当指曹雪芹,张宜泉的“芹溪”也是指曹雪芹。
大家可以比较,如果只有曹雪芹三个字相重,可以解释成同名同姓,“沾”也同,“芹溪”又同,就不能简单解释成同名同姓了。姓同名同号也同,这样的概率很小。
理由二,两个曹雪芹都爱酒爱诗爱画。
张宜泉诗中有:“促膝话新诗”。“其人工诗善画”。“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羹调未羡青莲宠”。“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
敦诚诗中有:“雪芹酒渴如狂”。“接罹倒着容君傲”。“举家食粥酒常赊”。“鹿车荷锸葬刘伶”。“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
敦敏诗中有:“燕市悲歌酒易醺”。 “醉余奋扫如椽笔”。“卖画钱来付酒家”。“一醉毷騊白眼斜”。“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登楼空忆酒徒非”。
这难道也是简单的巧合吗?
理由三:住处相似。
张宜泉诗中有:“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青山晚照凉”。“庐结西郊别样幽”。“寂寞西郊人到罕”。“谢草池边晓露香”。“门外山川供绘画”。
敦诚诗中有:“于今环堵蓬蒿屯”。“满径蓬蒿老不华”,“不如着书黄叶村”。“日望西山餐暮霞”。
敦敏诗中有:“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
“寻诗人去留僧舍”,这和张宜泉的“多情再问藏修地”,“题芹溪居士”,说的正是一个人。他们的住处又何其相似。
理由四:卒年不矛盾。
敦诚诗中有:“四十年华付杳冥”,“四十萧然太瘦生”。
张宜泉诗中有:“年未五旬而卒”。
曹雪芹死在四十到四十九岁之间的话,这两种说法就是吻合的,就是不矛盾的。而“年未五旬而卒”,应该是四十到四十九岁靠末几岁才是。这样四十多岁的人,写到诗中写成“四十年华”,是可以的。五十多岁,就会写成五十年华的。
由上述四点,我们可以认定两个曹雪芹是一个人。
人们对张宜泉的考证,如何理解?
一种可能是:有两个张宜泉。一个是《春柳堂诗稿》的作者,和曹雪芹同时代人;一个是兴廉,也叫张宜泉。因为两个张宜泉名字相同的缘故,《春柳堂诗稿》的著作权,被后人错安在兴廉名下。
另一种可能是:两个张宜泉确实是一个人。那么,或者张活了很大年纪。七十多岁中举在清朝是可能的。之后再做官也是有可能的。活百十多岁的人并不少见。现实中,年纪大,可以往小改的。这种更改虽然不合理,却是可能的。别说清朝,就是最最清廉的当朝,几岁十几岁就拿国家退休金的也有。当官的改户口,把自己年纪往小改,乃至和自己儿子同年或没差几岁,比比皆是,合理吗?存在就是合理的。眼下尚且如此,何况更加荒唐的大清国。或者张宜泉收录的诗稿中有他前辈的诗作,写曹雪芹的那些诗是他前辈的作品。
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合乎思维逻辑的。
前一篇:茹志娟与《红楼梦》
后一篇:靖本:被诬陷的俞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