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Z Daily 时尚荟 Column 18 - 如何说再见

(2009-11-04 17:38:18)
标签:

gz

daily

时尚荟column

如何说再见

时尚

分类: GZDaily时尚荟Column

近来,Style.com上的一篇时尚评论赫然打出了 “Did You Spot Helmut Lang’s Influence On The Fall Runways?”的标题,评价经已从设计师转型为艺术家的Helmut Lang对时尚界的深远影响力,这一季的当红设计师们都不约而同在T型台上上演 “Helmut 2.0”,好似Alexander Wang, Rad Hourani以及3.1 Phillip Lim等。借此机会又重新回顾了一番2003、2004年Helmut Lang逐渐远离时尚圈之前巅峰时期的作品,那种简洁、洗练的都市工业感设计,真是堪称经典。我记得自己的第一件Helmut Lang的衣服便是那段时间在I.T买到的,简单的白色羊绒无袖top拼接黑色深V领,线条与色块的分割恰到好处,直到现在我仍旧时时穿着,而且每每搭配总有新意。

 

Helmut Lang似乎已经淡出时尚圈许久了,不管当初与Prada分道扬镳是黯然离场,还是潇洒作别,他的抬头现在已是一名艺术家,与时尚渐行渐远。

 

他似乎从来就不是生而时尚的人,就像他原本学的专业——金融和时尚风马牛不相及一样;他的举动也令人刮目,譬如说他曾经在《国家地理》杂志上打平面广告而非主流时尚杂志。他远离媒体的闪光灯和采访,缺席形形色色的设计师大奖和社交典礼,也只字不提与Prada的是是非非。

 

他意识到随着品牌的成长,他逐渐成为自己成功的牺牲品。而既保持时尚的江湖地位又可以专注于自己喜爱的艺术,这几乎是不可能兼顾的事情。此时,时尚对他来说只是框框里面的游戏,远远缺乏新的挑战。从此他专注于多媒体装置、雕刻和平面设计。2008年,他推出首个个人艺术展览,他甚至还为不同的当代艺术项目做评估、策划。

 

时尚圈内的故事何其相似。继上一季因仿佛倒着走的模特和假发般的外套而大放异彩后,Maison Martin Margiela2009秋冬的发布令人大跌眼镜,业界纷纷猜测,Margiela何时已经悄然离场。同样,他和东家Diesel之间的恩怨也一时成谜。

 

在过去的整整20年当中,Martin Margiela都坚决拒绝与媒体发生瓜葛。在当今一切都可曝光的大趋势之下,他大隐于市,或者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穿行。他新近与著名的出版社Rizzoli International合作推出一本巨型个人专辑,包括他从时尚到艺术展、室内设计和特别项目的创作。时尚界的泰斗们纷纷以美文捧场,比如法国VOGUE主编Carine Roitfeld,法国高级定制时装协会主席Didier Grumbach,室内设计师Andree Putman。前言则由Jean Paul Gaultier撰写。而这本书本身就是其艺术作品之一。

 

尽管Martin Margiela的时尚态度是反时装的,但他及他的作品却成为亚洲以及中国的广大崇拜者拜物和标榜时尚的的标杆。而时装学者和设计师们也将他上升到解构主义大师的高度。但所有这些,都是局外人管中窥豹罢了,Martin Margiela究竟是在把玩整个时尚体系,还是在尝试时尚主流以外的种种可能,抑或仅仅是忠于自己的思想,跟随心的指引,只有他自己知道。

 

既叫好又卖座,既名声大振又保有自己的赤子之心,这似乎是永远缠绕在所有设计师心中的悖论。不管原因如何,要与时尚彻底脱离关系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就像人们说的 “Fashion is illusion, fashion is addiction.”

 

像是Christian Lacroix, 前段时间的最后一场高级时装秀颇有一丝悲壮的意味。何去何从,未曾可知,但无论如何,永远不出带logo的手袋和香水,永远对商业化不妥协,这个骨子里每一个细胞都浸染着唯美与艺术的设计师值得钦佩。而相对于Christian Lacroix对时尚的天真的赤忱,另一位比利时设计师,著名的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一的Dries van Noton在事业和自我之间平衡的功力和运气显然更胜一筹。虽然在今年赢得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年度设计师大奖,又在2月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为凯特·布兰切特设计晚装,但这丝毫不妨碍其绝对小众、带有怀旧和民俗鲜明特征的设计,也丝毫未改变其坚持不做广告,也不做大赚眼球的高级定制的原则。工作以外的时间,他都待在安特卫普郊外的庄园里,采菊东蓠下,把玩挚爱的园艺。

 

这些独善其身的设计师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再为了商业作任何审美上的妥协。离开,或许是为了更好得回来;又或许是生命中的一次华丽转身,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