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无处不在
?/P>
前不久一本名为“THIS LITTLE PIGGY WENT TO PRADA”的书在伦敦出版,作者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将各大时尚品牌的名字编串成一首首婴儿童谣吟诵,并配以时尚插画,誓将时尚教育从摇篮抓起。例如其中一段写道:"Louis Vuitton, Louis Vuitton, /Mulberry, Mulberry?/Nappy bag dilemma ?Lulu, Kate or Anya?/Shopping spree, buy all three."如果现实生活中的Sex and the City女郎或者Desperate主妇们要为一位时尚妈妈准备新生儿礼物,这简直就是绝妙之选,生孩子都能如此地时尚和有品味!你或许不屑于书内满纸跳跃的时尚品牌名字,冠以虚荣二字,但我倒是为此书的反讽和戏谑成份而乐不可支。况且,对于时尚门外汉来说,这简直可以是一本轻松的时尚入门读物,就像外国人学中文时,总是拿中国小学生的插图课本当教材一样管用。
很佩服西方特别是欧洲时装从业人员的功力,精妙到已经将时尚概念玩得无为天成。而时尚本来就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当你放弃顶礼膜拜的感觉,以平常心去面对时,时尚原来无处不在。
天性浪漫的法国人对于时尚的注解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法国航空公司前一阵子将旗下空姐从里到外一身行头的装扮任务交到了时装设计大师Christian Lacroix手中。惯于打造美轮美奂的高级定制服装的Lacroix不愧是玩转色彩的高手,设计的一整套藏青搭配猩红的空姐制服,设计简洁中透着法兰西特有的优雅,令人叫绝。
而西方主流社会推崇的众多慈善活动中,总能见到一些时尚品牌的身影。好似美国纽约CFDA(美国时装设计协会)目前正在举办有史以来最大型的网上拍卖时装设计师产品的活动“7th On Sale”。时尚品牌诸如Ralph Lauren,对于各项社会、慈善活动总是不遗余力,今次他们就捐赠了一系列多元化产品,身体力行表达时装界对于艾滋病的关注。
英国伦敦的Victoria & Albert博物馆是我的至爱。内里那间著名的服饰展厅陈列着数百年来的服饰珍品,无疑是时尚人士势必瞻仰的圣地。难得的是它开明、宽松而自由的氛围,所有展品任你临摹、拍摄,甚至在入口处有白色的帆布折叠椅提供,小憩或是研习悉听尊便。每每回想起几年前在那里留连忘返、几近度日的情景,总是充满如同情人般的爱恋感觉。博物馆如斯经典、古老,然则每每举办的展览却充满创意和生机,全然没有一般老牌博物馆的迂腐守旧之气。它曾经成功地举办过一次有关印度的展览,并和伦敦著名的时尚百货公司Selfridges合作,在整个展览期间,百货公司靠近牛津街的所有橱窗全部换上有关印度宝莱坞的主题商品陈列,而店内的陈设和布置风格也全部充满印度风情,甚至专门聘请一批印度女子作为临时售货员。一时整个伦敦印度时尚风大盛,这绝对是时尚文化和商业双赢的例证。V&A的另一次经典力作,是2003年的Art Deco展。不仅在馆内商店里推出众多有关Art Deco的书籍、唱片和装饰品等,并在伦敦型男潮女几乎人手一本的时尚消费指南Time Out特别策划专题,介绍伦敦具有Art Deco风貌的建筑和场所,让所有迷恋于那个爵士时代的人,经历一场Art Deco的怀旧时空之旅。
回想起数月前在上海外滩展出的Vivienne Westwood作品回顾展,这位前卫时尚老太上次造访中国时的轻慢似乎为她这次展览作了更为高傲的铺垫,不仅入场门票不菲,而且强制寄存私人物品进场,更别提拍摄了。兴致索然地兜了一圈后,想到这个半个世纪前建立于伦敦Carnaby Street并以前卫和反叛闻名的街头时尚品牌,到了中国呈现的如此反差,不禁哑然失笑。所幸不久前在上海恒隆广场的法国精品展洞门大开,以历来最亲民的心态为公众展示了50余个精品品牌的顶级作品,无疑为奢侈品牌文化的公众普及教育和商业推广作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时尚,不仅仅是几场顶级名牌的花生骚,也不仅仅是数个挥洒万金的奢侈品购物中心,更是对文化、艺术及历史等宏大范畴内涵深入浅出而精辟的诠释。随着中国时尚工业的迅疾发展,行业内部结构函待细分,我们固然需要一批时装买手、品牌和零售管理人员开拓中国这个巨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我们更需要权威的时尚主编、评论员,专业的时装编辑、记者以及摄影师、造型师等一连串的时尚创意人员去推动时尚主流意识和文化的全面提高。属于中国的时尚年代远未到来,或许当有一天时尚真的无处不在的时候,我等可以由衷的扬眉吐气。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