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来山东调研的第二天,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在制定调研提纲时过分使用了一些专业术语,让处于业务实践和管理实践中的企业人士很难理解。这种从理论角度出发的提纲在现实中很难操作,即很难让访谈者或需要给我们提供资料的部门理解并解答。由此可以引出一个问题,为何今天理论研究成果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可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数以百万计来证明,但大都远离的实践界,所谓的理论成果无法真正被企业学习和吸收,并应用到管理实践中,这就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造成脱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研究者没有实地考察现实再去做研究的动力,他们的理论研究不是以服务实践为中心,而仅仅是以论文发表为中心。因而没有必要在观察和体验现实企业的实践之后才去写论文,也不需要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故此,这样的研究成果总是与实践脱节,有时甚至是与现实相背离。其次,理论研究者缺乏真正融入到现实实践中的能力和方法。特别是理论研究者文字功夫可以称道,但其语言沟通能力,尤其是用社会实践中通俗语言沟通而非专业理论术语沟通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实践中的沟通对象可能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回答理论研究者的问题。再次,现实的复杂性超乎了理论研究者的想象。从现实中洞察规律和趋势的能力要远超过仅仅从理论文献中发现规律和趋势的能力。企业管理实践的复杂性主要来自企业这个有许多个体和部门所构成的组织特性,身处在这个复杂组织中的理论研究者可能只会从某个方面去思考和分析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无法真正从企业的全貌中去体会这个组织,同时这些理论研究者大都只是研究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能在企业中切实体验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这些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仅仅是一家之言,所涉及的理论深度是具备的,但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及对组织全局的考虑往往比较欠缺。
 
 
对于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的解决,只能放在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认识。真正好的理论研究应该是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文献出发;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研究的成果应该回到现实中帮助有关企业改善管理,解决切实问题。这个认识应该属于理论研究的哲学和指导思想的范畴,如果不树立这种认识,我们的理论研究者只能为所谓的职称和科研奖励而工作,忽视了更高层面上为企业和社会做更大贡献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社会实践领域对于理论研究成果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只可惜我们的理论研究者有时视野过于狭隘,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也不具备,因而导致两者的脱节。一个现实的路径是:打造一个学术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既需要有纯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也需要有应用研究的工作者,更需要有行动学家,他们构成理论成果研发的一端,另一端则连接着各种需要理论成果的实践组织。在这个学术价值链中应该有更多的中介结构和群体的出现,他们能构建起连接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桥梁,从而有效解决现实的困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