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城”观后感

标签:
文化旅游 |
http://s5/bmiddle/4ada57eftb39cc8b65cb4&690
中华三祖像
“黄帝城” 观后感
石中元
“看一百年的中国到上海,看一千年的中国到北京,看两千年的中国到西安,看五千年的中国到涿鹿”(史学家苏秉琦先生语)。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河北省涿鹿县一带征战,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创造了中华民族共认的“龙”图腾,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上古史》中断言:“千古文明开涿鹿”。故此,到河北涿鹿,参观黄帝城,拜谒“中华三祖”,是我近几年来的一个心愿。
2011年11月1日,北方正是水枯山瘦、叶落山秃的秋末的季节,我们从北京延庆县城驱车,小车往西行程不到一个小时(途经官厅水库),便到了地处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的黄帝城文化旅游区(中华三祖圣地)。到达前夕,我们在公路上就看见了中华合符坛上面的九龙腾飞的雕塑。到后,我们买了门票(每人40元)请了导游(100元),开始了游览。拜谒“中华三祖”,你才真切地感到,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再称之为“炎黄子孙”而应改称之“华夏子孙”了。
一、中华三祖殿
“中华三祖殿”仿照现存保存最好的唐朝建筑佛光寺建造,整个大殿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开间七间,进深三间,东西宽120米,南北进深60米,建筑面积达7200平米,比明清故宫“太和殿”大3倍。殿门两侧题有
殿内供奉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帝。大殿四周绘制“涿鹿大战”“合符釜山” “阪泉大战”“定都涿鹿”等大型壁画。
导游讲解说:约5000年前,中华三大始祖就在涿鹿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征战融合。黄帝、炎帝、蚩尤汇聚涿鹿,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黄帝取胜后“定都涿鹿”。
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扩大地盘,连年相互征战,而当时的统治者神农氏炎帝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时,黄帝部族在这场兼并争霸战中迅速崛起,许多诸侯都归顺了黄帝,但炎帝不服,因此,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在一个叫阪泉的地方(延庆县阪泉村)展开争霸战,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与黄帝结盟。此外,还有一个实力更加强大的部落集团──东夷集团。东夷集团的首领叫蚩尤,蚩尤在历史上传说是个骁勇善战的战神,炎帝部落在东迁的过程中,与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炎帝无力与蚩尤对抗,一路向北逃亡,蚩尤紧追不舍,追赶到涿鹿一带,炎帝无奈,只得向黄帝求救,于是,黄炎部落联合,与蚩尤率领的士卒在涿鹿之野展开了决战,经过长时间激烈地较量,黄帝战胜了蚩尤,并将蚩尤擒杀于冀中之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随后,黄帝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诸侯们拥戴轩辕氏为天子,并尊称他为黄帝,并取各部落图腾动物的突出特点创造了中华民族统一后公认的图腾──龙。“合符釜山,邑于城市之阿”,黄帝在涿鹿山脚下建起了都城。
至今,涿鹿境内仍比较完好地保存着黄帝城、桥山、黄帝泉、蚩尤寨、蚩尤坟、炎帝营等23处遗址及相关出土文物。
二、中华第一帝都——黄帝城
在“中华三祖殿”的附近──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城墙是用黄土夯起来的,从城外看,仍然有十几米高,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城墙下层为叠土层,上层为夯土层,南、西、北三面城墙尚存,城门开在西南方。东城墙浸于轩辕湖中。黄帝城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密集在20平方公里之内,南北长510~540米,东西宽为450~500米。黄帝城内现在是一片果林庄稼地。
据历史地理学家王北辰先生考证,黄帝城建于黄帝时代,在黄帝城内随处可见石器、陶器残件,曾经在这里出土过大量的石斧、石杵、陶盆、陶甑、陶纺纶等文物,但未经大规模发掘,只是在1957年有过小规模发掘。由于黄帝城是我国的第一个政权集中地,是当年黄帝开基立业的地方,因此黄帝城可以称之为──中华第一帝都。
原国防大学房立中教授说:“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战争,这两场战争规模很大,这两场战争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氏族林立的这么一个局面,开始了走向民族融合,所谓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拉开序幕的”。
黄帝在当时各部落纷争的形势下,不是完全靠武力去征服其他部落。黄帝没有对战败的部落斩尽杀绝,而是把他们融合到自己的部落联盟中来。在当时,共有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大融合发生于黄帝与炎帝之间进行的“阪泉之战”中;第二次大融合发生于“涿鹿之战”中;第三次大融合发生于黄帝与各部落的“釜山合符”。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融合方式,开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先河,这种方式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多次再现,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中华合符坛──“炎黄蚩是共祖,各民族是一家”
中华合符坛上面有九龙腾飞柱。根据中国传统的“九五之尊”和“九九归一”文化理念,九条龙柱均高达45米,共托一珠,如九龙捧日、升腾在天,象征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九龙腾飞”周围,树立了56个高9.9米的民族文化徽帜,56个民族大家族在一起手挽手,肩并肩,象征“中华民族是一家”,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在此,都能找到自己及其种族在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位置和归属感。
在中华合符坛东西两侧,用青铜分别铸造衬托着二十八星宿和中国地图,高达18米的“浑天仪”与“地动仪”,以便每人都能找到在天地大自然中的位置。
“炎黄蚩是共祖,各民族是一家”。《史记》记载,黄帝在涿鹿之战后,曾“合符釜山”。符为古代信物。合符即融合、统一、联盟之意,即黄帝与各部族首领会盟议事,并公推黄帝为各部落共同的领袖。这次合符盛会,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石。由“合符釜山”这一事件而引发的“合符文化”,即是以多元包融、和谐统一、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
四、华夏子孙的共同源头:三祖文化
三祖文化是指五千年前三祖(黄帝、炎帝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共同创造的文化。1992年,历史学家任昌华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第一次将蚩尤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黄帝、炎帝并排在一起,打破了传统上的胜者王、败者寇之说,确立了中华民族同祖同源的观点。
据史料记载,黄帝与蚩尤涿鹿大战之后,大部分东夷部族的人归顺了黄帝,也有一部分人流入了南方偏远地区。多少年来,苗族等少数民族不仅认同蚩尤为其先祖,而且坚信蚩尤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列入中华文明始祖的地位。
黄帝发明了指南针、战车等,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了文字。黄帝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用武力平定了诸侯间的混战,将一个星罗棋布、四分五裂的部落社会推向了一统的国家。炎帝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亲尝百草,最后为苍生献出了生命。蚩尤是第一个将自然铜应用于制造武器的人。“蚩尤发明冶炼,被称为青铜之父;他是军事家,知道阵地战;他实行选种优种,使原始农业得到提升。” 如果说黄帝是统一华夏九族的政治家,炎帝是发明农业的科学家,那么,蚩尤则是能征惯战的军事家。任昌华认为,蚩尤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巨大,应该和炎黄一样被称为中华文明始祖之一。
1995年9月,全国首届涿鹿:炎帝、黄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台湾伦理教育学会的史学界专家汇聚河北省涿鹿县。经过考察论证,他们认为蚩尤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李学勤、王北辰、孟世凯、宋镇豪等著名学者就此发表了见解。
“炎黄蚩是共祖,各民族是一家”的“三祖文化”命题,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尔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曾多次在涿鹿召开了“炎黄蚩中华三祖文化”学术研究会。“三祖文化”是融合文化,得到一批专家学者的认可。
随着“三祖文化”、“合符文化”的传播,炎黄子孙说于今演变为了炎、黄、蚩子孙说。其实,即使真有中华始祖,在华夏大地上,又何止仅有三个祖先呢?不是有人抬出伏羲为与炎帝、黄帝、蚩尤并立的始祖吗?明白此理后,我们应抛弃“炎黄子孙”说,改称“华夏子孙”或“中华儿女”、或“中华子孙”说。我们不能再称之为“炎黄子孙”,宜称之“华夏子孙”(或中华儿女),这实在是关系到世界大同、民族团结的大事。
写于2011年11月4日北京延庆温泉西里
补记:河北省的洋河、桑干河两条河流,自西向东,途经延怀盆地(河北省怀来县、涿鹿县、北京延庆县这三县共处的小平原),最后汇入官厅水库(河北省、北京市共同管辖的官厅水库)。延怀盆地这个小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河北省怀来县、涿鹿县、北京延庆县从地理位置上讲,是共处一体,共处延怀盆地。
可以遥想,在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华北冀州涿鹿一带──即现在的延怀盆地:气候温润、植被茂盛、动物成群,生态环境优美宜人,中华三祖都善于“驱兽为兵”。继而可以推之:“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即在延怀盆地进行,“黄帝城”以涿鹿为中心而辐射至河北省怀来县、北京延庆县,即延怀盆地一带。
2011年11月1日,石中元驱车延怀盆地,行走怀来县、涿鹿县、延庆县而萌生此感受。
--------------------------------------------------------------
石中元电子邮件
http://s2/bmiddle/4ada57eft785c7b580981&690
http://s1/bmiddle/4ada57eftb39cd3fa46e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