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家的蝴蝶是什么“牌子”的

(2011-05-07 15:37:50)
标签:

杂谈

 

在法国电影《蝴蝶》中,于连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多年前,他的独子正值28岁花样年华,突然得了忧郁症,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想活了。”儿子躺在医院里,万念俱灰,只有美丽的蝴蝶标本才能带给他片刻欢愉。

终于,儿子飘然远去了。临行前,他对父亲吐露了最后一个心愿——渴望得到一种名叫“伊莎贝拉”的名贵蝴蝶标本。

此后,老人开始狂热收集蝴蝶标本,对伊莎贝拉更是情有独钟。因为他曾承诺,给儿子一只伊莎贝拉。

老人家的后花园,种满了奇花异草,美丽的蝴蝶,穿梭其间,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后花园是一处禁地,老人像严守一个秘密一样,从不让外人涉足其间。

老人的邻居是一对母女。小女孩名叫艾尔莎,只有七八岁,她母亲也只有20来岁。年轻的母亲贪玩,常常忘了按时去接孩子。可怜的艾尔莎有时就呆在老人家,苦等妈妈。

一次,好奇的艾尔莎趁老人外出之际,悄悄打开那扇常年紧闭的通向后花园的大门,眼前的美景让孩子目炫神迷:怒放的鲜花,姹紫嫣红;翩跹的蝴蝶,五彩斑斓。孩子为眼前罕见的美景深深陶醉。

老人回家撞见这一幕,惊慌失措之后便是大发雷霆。愤怒中,他粗暴地将孩子赶出家门,将其书包扔出门外。随后,老人打点行李,准备奔赴深山。因为伊莎贝拉每年只在5月底到6月初短短10天出现在深山某个草地间,一旦错过时机,就只能等下一年了。

艾尔莎得知老人要去山里,也想跟着去。一则,她在城里呆腻了,想去山里看看奶牛、飞鸟和蝴蝶。

另外,她也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惩罚”一下自己的母亲,让她也品尝一下孤寂与焦灼。

老人性情古怪但心地善良,经不住艾尔莎的死缠硬磨,终于极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地带着孩子上路了。

一路上,老人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他偶尔冒出的一句话,总是高深莫测,让艾尔莎云里雾里。与老人忧心忡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艾尔莎兴高采烈,像小鸟一样,啁啾不停。她天真烂漫的话,像晶莹的露珠,像清澈的湖水,从中,老人第一次那么清晰地看清了自己脸上每一道皱纹,心灵每一痕皱褶;身上每一粒灰尘,灵魂每一丝污垢。

老人帮艾尔莎穿衣服时,不小心弄疼了她,她生气地说:“你肯定没有小孩!”老人不解,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你照顾我很笨!”

艾尔莎无意的一句话,却深深刺痛了老人。老人有儿子,但对儿子的照顾的确远远不够,艾尔莎的话猛地点醒了他——自己的冷漠与疏忽,也许恰恰成了“病菌”的温床,滋生了儿子后来的忧郁症。

老人和孩子走着走着,一大一小两只鹿闯入他们的眼帘。他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美丽温顺又胆小的鹿,生怕弄出声响,把机敏警觉的鹿吓跑。一声尖利的枪响,划破了深山的宁静,鹿应声倒地。老人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混蛋!”孩子问:“什么叫混蛋?”老人说:“混蛋就是偷猎者,他们为了钱,杀死了鹿。”艾尔莎低下头,一脸哀伤。

终于,他们看到了成群的翩翩起舞的蝴蝶。老人教会了孩子扑蝶。孩子捕获了第一只蝴蝶后,老人把蝴蝶放入准备好的小瓶中。老人告诉孩子,瓶子里有氰化钾,蝴蝶会毫无痛苦地死去。瓶中的蝴蝶,扑扇了几下翅膀就一动不动了。孩子死死盯着老人说:“这是偷猎。”

孩子的话再次刺痛了老人。多年来,他一直收集蝴蝶标本,而儿子自杀留下的伤痛却并没有因此减轻。他捕蝶的行为如同饮鸩止渴,只能让内心的伤痛越来越深。孩子的话让他不能不面对这个事实:收集蝴蝶,也许会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安慰,但倘若这一转瞬即逝的安慰是建立在蝴蝶的死亡之上,那他还能心安理得地寻求并享受这一安慰吗?

晚上,老人支起幕布,诱捕蝴蝶,终于,美丽的伊莎贝拉出现了。老人欣喜地正欲去抓,孩子跑过去,一个趔趄,撞翻了幕布,伊莎贝拉飞了。我想,孩子是故意撞倒幕布的,因为她不想让伊莎贝拉成为老人的猎物。

伊莎贝拉飞了,老人气得大吼。为了这种蝴蝶,老人苦苦寻觅了20多年。孩子一赌气,跑到远处。待老人气消了,喊孩子过来。倔强的孩子坐在远处冰冷的石块上,对老人的喊声充耳不闻。老人也赌气,径自睡了。翌日醒来,老人方知闯下大祸。艾尔莎深夜看不清路,一不留神掉入山洞。老人火速向警方求救。孩子获救,有惊无险。但此事却让老人醒悟,任何时候,成人都不能疏忽孩子,稍有闪失,就会酿成大祸。儿子的忧郁,儿子的消逝,与自己曾经的疏忽,不是有着很大的关联吗?

老人回家后,发现家中竟有一只伊莎贝拉,它躲在家中的一个角落里。不过,老人没有像过去那样把它塞入瓶中制成标本,而是把它放在艾尔莎张开的小手中,让艾尔莎将其放走了。是艾尔莎貌似漫不经心实则一针见血的话,让老人醒悟,捕捉蝴蝶不能驱逐内心因儿子非正常早逝郁结而成的心魔。化解内心痛苦最好的办法是,让别的家长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让别的家庭不再重演自家的悲剧。

老人找到艾尔莎年轻的母亲,耐心而又诚挚地劝她多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且诉说了自己的哀伤与悔恨,让这位年轻的母亲引以为戒。这位少女时代同样缺少家庭温暖的母亲,幡然悔悟。此后,她对艾尔莎的态度悄然转变,这一微妙但很关键的变化,让艾尔莎脸上绽放久违的笑容。

名贵的伊莎贝拉飞走了,飞进美丽的大山中,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园,老人的心魔也冰雪一样消融了。

影片的结尾,老人问孩子:“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孩子调皮地反问:“我没告诉你吗?”接着诡谲地一笑,像吐露一个秘密一样对着老人的耳朵悄悄地说:“我妈妈叫伊莎贝拉。”老人会心一笑说:“是我们共同找到了它。”

艾尔莎曾天真地问老人:“你家的蝴蝶是什么牌子?”老人答:“蝴蝶哪有牌子?”

其实,蝴蝶是有牌子的,至少,老人和孩子共同找到的那个蝴蝶是有牌子的,它的名字是“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