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自有说真话的魅力”
(2010-08-24 19:48:17)
					
											标签:
																				
                            教育 | 
					
当年,曾子墨申请美国大学时,每个大学寄来的申请表都是厚厚一摞。申请表上,有一个问题,让曾子墨颇费踌躇。这个问题是:“你是否从事个社区服务?如果是,请详细描述。”
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社区概念,更何谈什么社区服务?面对这个问题,曾子墨犯难了:胡编乱造,虚构一段社区服务经历?显然不妥。老实承认,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历?这样说实话,自己很有可能就被美国大学拒之门外了。因为,美国社会特别注重社区服务。
犹豫再三,曾子墨还是选择了实话实说。她在申请表上写道:
“我曾经去幼儿园教英语,还曾经在荒山上植树,但在我看来,这远远达不到义工的标准。做义工可以培养高尚的品德,让学生了解社会。然而在中国的学校,高高的围墙给了学生一片世外桃源,却也让学生与世隔绝。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学校没有鼓励大家做义工,为什么中国社会缺失义工文化,但我相信,中国人是最有爱心的,也是最愿意帮助他人的。总有一天,义工会遍布中国。”
最终,这所大学录取了曾子墨。这就是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
一年后,在校方为国际新生举办的酒会上,一个美国老太太,找到曾子墨,并给了子墨一个热情的拥抱,随后,高声说道:“欢迎!欢迎你来达特茅斯!我在录取办公室工作,读过你的申请。虽然你没有真正做过义工,但是我们都欣赏你的诚实,也喜欢你的思考!在达特茅斯,你会有很多做义工的机会!”
原来,正是曾子墨的实话实说打动了达特茅斯的官员。子墨的坦诚不仅让自己顺利被校方录取,还让学校官员牢牢记住了未曾谋面的她。曾子墨感慨道:“我的坦诚居然会给她如此深的印象,可见说真话,自有说真话的魅力。”
尽管曾子墨是个很诚实的人,但在达特茅斯上学后不久。她无意识中差点犯了不诚实的错误。
那是在文学写作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写一篇5到6页的评论文章。曾子墨读完了这本书,又找了一些资料,在借鉴别人的成果基础上完成了作业。引用别人观点时,曾子墨都做了说明:“有人认为”“据文学评论家称”等。作业交上去不久,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严肃地批评她:“你文章摘录了他人的评论,却没有注明出处?为什么?”
曾子墨解释:“我没有隐瞒啊,我已经做了说明,比如:‘有人说’‘评论家认为’。”
老师强调:“仅仅用引号,写着‘有人评论’,是不行的。”
见子墨满脸疑惑的样子,老师就耐心解释:“很多学生没在这里念中学,所以不清楚怎么写注释。我们要求,从作者到论文名,从书名到出版社,从刊登的杂志到论文所在页码,甚至连书的出版年份,论文的发表年份,都要逐一写清,缺一不可。引用和注释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关系到学术道德和为人品格,因为抄袭是最可耻的行为。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这篇文章发回重写。但下不为例。”
这番话,使曾子墨意识到,在任何时候,做人诚实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容不得半点马虎。
大三那年,曾子墨想提前考试,尽早回北京探亲。老师理解她的心情,同意了她的要求。考试那天,老师将曾子墨领到一个教室,给她一份试卷,说:“考试时间为两小时。答完后,把考卷放在我的邮箱里。明天我来取。”说完,老师就走了。老师充分信任曾子墨,让她在绝对自由的环境下完成考试。曾子墨像平常那样完成了考试,连作弊的念头都没动过。她最终的成绩是A—。其实,只要曾子墨拖延10分钟,她就可以获得满分。不过,动一下这样的念头,她都觉得可耻。既然老师如此信任自己,自己的行为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这次一个人的考试,曾子墨的成绩不够理想,但她的诚实得了满分。
毕业后,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曾子墨接受了各种各样的面试。而任何一次的面试,曾子墨都坚持做到:讲真话。
一次,面试时,曾子墨出色地回答了三个问题。随后,考官突然问:“听上去你各方面都很出色,你有什么缺点吗?”曾子墨坦然应对:“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所以和美国同学相比,我想,这是我最大的弱点。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刚来美国时,我每天除了上课和打工,还要至少花一两个小时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为的就是练习英语。另外,虽然我在英文写作课上的成绩是A和A-,但我没有就此停步。”
曾子墨的大实话使她化不利为有利,化缺点为优点。
不管是多重要的面试,不管考官是谁,曾子墨要求自己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不懂的千万不要装懂,不知道的更不能胡编乱造。
其实,何止面试,在人生的各种场合,我们都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