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的一簇火焰----<空谷幽兰>读后
(2010-02-25 10:59:14)
标签:
文化 |
陶渊明因为厌恶官场的污浊,决心归隐田园,并写下一篇留传至今的《归去来兮辞》,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在我眼中,中国的隐士就是独立深山的松和悄悄绽放的菊。而美国人比尔·波特,则把当代中国的隐士们比喻成“空谷幽兰”。
隐士们的品质确实像兰花一样高洁秀美,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过着朴素、本真、飘逸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坚守原则——为此不惜牺牲最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因为忠于旧主是他们至高无上的原则。
比尔·波特认为,中国的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言不虚,昔年周作人就认为,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的或政治的,满怀理想,却无处实施,只好归隐。
隐士在中国社会具有很高的名望,虽然他们远离尘嚣,与世隔绝,但在某个特殊时期,他们对中国的政治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刘邦想废太子而立宠妃之子时,吕后向张良求助,后者建议他去找“商山四皓”——四位隐逸的老者。最终,“商山四皓”来到都城,陪侍太子入宫。此举让刘邦不得不打消了原来的计划。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隐士们往往是因为抱负难伸才躲进深山的,一旦有机会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们也会毅然挺身而出的。绝世聪明的诸葛亮,就隐居了十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感召下,他结束了隐居生活,去辅佐刘备安邦定国,并且给后人树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从政后的诸葛亮虽然戎马倥偬,诸事缠身,但隐逸的念头也一直藏在心里挥之不去;与此相对照的是,陶渊明归隐后,虽然过着“菜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精卫填沧海,猛志固常在”的血性却也一直蛰伏在心底。可见,对中国隐士,从政和隐居的界限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了寥寥数语的《诫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澹泊,宁静,励精,冶性正是隐士们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探询隐士内心世界的四扇窗户。
卜居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隐士们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品尝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不过,他们的付出也有回报——他们因此磨砺了精神,陶冶了性情,享受着澹泊,找到了宁静;更重要的是,多年的悉心修炼让他们“能够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其他人听不到的声音。”
在书中,作者采访了数位隐者,他们穿着简陋,貌不出众,而一旦开口,往往出语惊人。
在隐士们惜墨如金的话语中,有两个词频繁出现:“静”和“本来面目”。
“为了修行你不得不找一块与世隔绝的地方,至少开始是这样的。但是重要的是要学会静心。”(任法融道长)
“我们不停地问,直到我们发现自己出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如果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不管它到哪儿,我们都跟着它,直到最后心变得安静起来。”(续洞主持)
“心只有安了才能静,只有静了才能止,只有止了才能观。心只有能观,才能达到玄之又玄的境界。”(演成和尚)
“修行的目的是要把你的本来面目指给你看。”(德成和尚)
同样喜欢独处的尼采一语道破“归隐”之天机:“生活于退隐里,以使你能为你自己生活!昧然于被你的时代视为最重要的东西而生活!”
离群索居,含辛茹苦,对常人来说,不可忍受,在隐士眼中却稀松平常,因为他们专注于内心专专注于修行,以期最后能悟道求真,找到自我。
对沉迷于灯红酒绿的俗众而言,“每人是距自己最远者”;惟有深山古寺里的隐士,才全神贯注于“认识你自己”。 只有独处,才能意识到自己与万物同源;只有宁静,才能逼近自己的本来面目。
圣哲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又云:静中现万物,自然有春意。一句话,惟静方能产生慧,这也就是隐士们不惜牺牲尘世的欢愉而追求静的原因。一般而言,人类的学问分为三种:一、知识的学问,可通过学习获得;二、生活的学问,可通过经验获得;三,生命的学问,必须靠智慧来感悟。显然,隐士们是通过“静”求得“慧”,通过“慧”求得生命的学问。
人各有志。不可能也无必要让红尘中的你我都选择归隐,但隐士在修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坚忍性格,坚强意志,却不仅令我们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终生学习。
安妮宝贝说,隐士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自己和相信自己的修行。”她的话让我再次想起尼采的格言:“相信自己是最牢固的镣铐,最严酷的鞭打,——也是最坚硬的翅膀。”是的,正是因为“相信自己”,隐士们才毅然决然踏上自我囚禁自我放逐的艰难之路;但也正是“相信自己”,赋予了他们“坚硬的翅膀”,让他们得以飞越红尘,飞进自己的天空。
在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布衣蔬食,远离尘嚣的隐士们正是人类灵魂深处一星“微暗的火”。
(《空谷幽兰》,〔美〕比尔·波特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3月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