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箱书和一句话
(2009-04-02 21:26:26)
					
											标签:
																				
                            学问粤方言转折点文化大师王力广州杂谈 |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幼年时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就被迫辍学。经过几年的自学,王力学业上有了很大长进,便当了私塾老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自己学生家里看到十四箱书胡乱堆放在一间废弃的空房里。一打听,才知道这十四箱书是学生的祖父生前所藏。祖父去世后,后代中没有做学问的,书就堆在这里不见天日了。看到王力恋恋不舍的样子,学生家长慷慨地对他说:“你想读,就干脆搬回去吧,放在这里,迟早也会被虫蛀了。”王力大喜过望,将书搬回家。为了尽快读完这十四箱书,王力索性将教职辞了,专心苦读。
不久,在朋友的资助下,王力得以去上海南方大学深造。1926年,清华国学院招收32名研究生,刚读大二的王力决定报考。因为有14箱古书垫底,王力顺利答完试题,终以高分上榜。
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均是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师: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王力的学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王国维上课时经常会说“我不懂”,开始,王力对此不解,他想,一个老师,怎么能说自己不懂呢?后来,他渐渐明白,王国维说他“不懂”,恰恰表明了他对学问的谨严的态度,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且,王国维说自己“不懂”的问题,反而会引起王力强烈的兴趣,他想,连大师都不懂的问题不是更值得去钻研吗?
和王国维有了进一步的交往后,王力才知道,王国维说他“不懂”其实是他对那个问题思考得还不十分成熟,不宜过早下结论罢了;另外,王国维这样说,是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不要过分依赖老师。
王力的毕业论文是由梁启超和赵元任共同指导完成的。梁启超对他的论文评价很高,赵元任则对其论文提出严厉的批评:“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
梁启超的激赏让王力大受鼓舞,信心倍增;赵元任的批评则让他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两位导师仿佛约好了一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这对王力成长却大有裨益。就像炼钢,要用烈火烧,也要用冷水淬。
在清华国学院毕业后,王力听从赵元任的建议赴法留学。其间,王力写了篇论文《两粤音说》,经赵元任介绍,发表在《清华学报》上。在论文里,王力断言两粤方言没有撮口呼。后赵元任去广州调查,发现广州有撮口呼,就给远在法国的王力写信纠正他的说法,在信里,赵元任举了“雪”这个例子。王力收到信后,既愧疚又感动。愧疚的是,老师早就对他说过,“言有易,言无难!”,而他再次犯了轻率言无的错误;感动的是,老师为了核实他论文的说法,竟然在广州调查了一年。自此,王力把“言有易,言无难!”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他对别人说:“赵先生这句话,我一辈子受用!”
回顾自己的一生,王力说:“如果说发现14箱书,是我治学的转折点,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学问;那么,研究院的一年,就是我的第二个转折点,有了名师的指点,我懂得了到底应该怎么做学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