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到手到,可圈可点
(2009-02-05 13:36:54)
标签:
《说文解字》书眉批语黄侃杂谈 |
胡适曾告诫学生,读书,要眼到手到,他以顾颉刚为例说明此举的重要性的。
“至于动手标点,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诸位千万不要轻轻放过。其中自己动手翻书一项尤为要紧。我记得前几年我曾劝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当初我知道他的生活困难,希望他标点一部书付印,卖几个钱。那部书是很薄的一本,我以为他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标点完了。哪知顾先生一去半年,还不曾交卷。原来他于每条引的书,都去翻查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注明原书卷第,注明删节之处。他动手半年之后,来对我说,《古今伪书考》不必付印了,他现在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丛书,叫做‘辩伪丛刊’。我很赞成他这个计划,让他去动手。他动手了一两年之后,更进步了。又超过那‘辩伪丛刊’的计划了,他要自己创作了。……顾先生将来在中国史学界的贡献一定不可限量,但我们要知道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工夫勤而且精。”
和胡适相比,国学大师黄侃对圈点更为重视。凡想做他的入室弟子,第一关就是学会圈点。
陆宗达曾有意拜黄侃为师。首次见面,黄侃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三个月后,陆宗达
又要去见老师,这次他学乖了,既带了那本翻旧了的《说文解字》,又买了本新的,见面后,他主动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黄侃说:“已经标点了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总翻这书了。”说完,黄侃这才正式开始给陆宗达上课。
读书,从圈点开始;写作也一样。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读书也喜欢随手圈点、批注。他的藏书,只要读过,均有密密麻麻的批语。所谓的批语也就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感想等。他的学生曾在文中介绍过他的这一习惯:
“先生于此书,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书眉、行间,批注几满,细字密行,字细小处,几难辩识。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足见用力之勤劬。而行间、书眉所注者,间杂以马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参证古代译语……”
读书时随手批注,一方面表示陈寅恪读书之严谨、细密,另一方面,也为他日后写论文做学问打下基础。事实上,他的许多重要论文,都是通过对批注进行整理、加工、连缀而完成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