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命的幻觉:张爱玲《色•戒》读后

(2008-01-03 17:11:07)
标签:

文化

 

 

 

因李安电影的成功,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又焕发了第二春,不仅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度还成了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笔者亦未能免俗,看了电影,意犹未尽,又重读了一遍小说《色·戒》。读后,我发现,张爱玲的这篇小说与其另一篇短篇小说《封锁》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着重大的不同。那么,在什么地方相似,在哪里不同呢?这里姑且卖个关子,容后细说。

我们先来看看《色·戒》中的“戒”是何意思,有人把这个标题理解成戒色,意思是警告人们不能像易先生那样好色,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我想,张爱玲不可能同意这种看法,以张爱玲的脾性,她怎么会扮演道德家的角色呢?在张爱玲眼中,男人身上诸多缺点中,好色可能是最可以原谅的。张爱玲和胡兰成热恋时曾在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只是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可见,张爱玲对胡的贪色并不深恶痛绝,而是能容忍,用胡兰成的话来说,就是:“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狎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欢我。”这样的张爱玲会劝他人戒色吗?

另外,在作品中,易先生从事的是朝不保夕、险象环生的高危职业,美色之于他是极度紧张后的放松,所以,倘想劝这种人戒色,首先得劝他换工种,否则只能是对牛弹琴,白费唇舌。

我认为,《色·戒》中的“戒”就是指作品中一个关键道具——钻戒。“色”和“戒”是作品中的两大关键要素。王佳芝本来要以色为诱饵达到除掉易先生的目的,但由于那颗硕大的钻戒的出现,她以为对方爱上她了,心弦一乱,整个故事在电光火石中峰回路转,她由“猎人”变成了“猎物”。

一个以“色”勾对方的命,一个以“戒”钓对方的心。结果,男人赢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女人难以抗拒“物”?一颗非比寻常的钻戒就足以笼络女人的心?不,张爱玲在小说中告诉我们,女人看重“物”不是出于贪财,而是她往往能从“物”中窥见男人的心,或者可以说,女人是凭借“物”来估量男人的情。在作品中,当钻戒出现后,易先生的表情在王佳芝眼中有了令她心动的涵义: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这一切当然是王佳芝在钻戒的蛊惑下产生的幻觉,对她而言,这一幻觉是致命的。在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王佳芝不合时宜地产生了被爱的幻觉,结果放走“猎物”,害死了自己。在张爱玲笔下,女人总是不争气不死心,她们总是对男人对爱报有幻想,她们总是把男人心不在焉的逢场作戏当作一往情深的山盟海誓。这一点,正是《色·戒》和《封锁》的相同之处。

《封锁》里的翠远不正是因为不甘心生活的平庸,不满足无爱的人生,而把一个男人在“封锁”期间无聊的搭讪当作了真情的表白了吗?

因为渴望,因为憧憬,王佳芝和吴翠远只得饥不择食把幻觉当作了现实,如同在海上漂泊了很久的水手把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当作了咫尺之间的人间仙境。在王佳芝和吴翠远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包法利夫人的影子,事实上,这两个女人和包法利夫人一样,为了追寻根本不存在的浪漫的爱而不惜毁坏自己正常的生活。

不过,写《封锁》时,张爱玲在笔下人物吴翠远面前尚存一份优越感,她居高临下地审视她,讽刺她的多情,调侃她的可笑!因为那时的张爱玲,正和胡兰成相亲相爱,她洞悉吴翠远的弱点,对自身存在的同样弱点却浑然不觉。那时的她对自己的爱情还有着足够的信心。写《色·戒》时,张爱玲已失去了面对笔下人物的那份优越感,她刻画王佳芝时,字里行间有一种蚀骨的悲凉,因为其时张爱玲已移居美国,她和胡兰成那段不堪回首的爱情,伤透了她的心,她也因此认识到爱的本质是虚无,同时对自身作为女性具备的弱点也已也洞若观火。因此,在王佳芝身上流淌着张爱玲的血液,用李安的话说就是:“她借用一个不同的身份来讲她自己的事”。王佳芝因为产生被爱的幻觉而丧生,她张爱玲不也如此吗?唯一的区别也许是:王佳芝已香消玉陨,她张爱玲则心死身在。虽然还活在人间,不过徒具一幅躯体,如同行尸走肉,苟延残喘而已。被胡兰成始乱终弃后,张爱玲黯然神伤,说:“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被胡兰成揉搓后的张爱玲,成了一朵“萎谢”的残花!难怪后来的张爱玲会那么自闭,拒绝与人交往,因为她的心已经死了。

写《封锁》时,张爱玲的态度还算温和,她不过是在讽刺一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小家碧玉罢了,言语虽不无刻薄之处,但整篇小说写的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犹如某人如打了盹,梦见黄粱,醒来后虽怅然若失,但很快就恢复正常。写《色·戒》时,张爱玲的态度变得决绝甚至“残忍”,王佳芝也打了个盹,但醒来后等待她的是比噩梦更可怕的死亡!张爱玲通过王佳芝这个形象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新的认识:千万不要对男人对爱报有幻想,否则不是身亡(如王佳芝)就是心死(如她自己)。只有被男人伤透了心的人,只有在爱情上有过大创痛的人,才会产生如此决绝的念头!

《封锁》和《色·戒》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态度不同:前者是居高临下的描摹,后者是感同身受的刻画,也在于作者于两篇小说中所流露出的对爱情的看法不一:前者的讽刺适可而止,后者的否定不留于地。

我认为,张爱玲在吞食爱情苦果之后,痛定思痛,写下《色·戒》,告诫女性,不要幻想爱情,谁幻想谁就遍体鳞伤!这倒让我想起北岛的一首诗:


这不是告别
因为我们并没有相见
尽管影子和影子
曾在路上叠在一起
象一个孤零零的逃犯

明天,不
明天不在夜的那边
谁期待,谁就是罪人
而夜里发生的故事
就让它在夜里结束吧

北岛所说的“明天”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是的,“谁期待,谁就是罪人”,谁期待,谁就堕入深渊。

张爱玲曾经那么痴迷地期待过,结果除了身心被蹂躏却一无所获。所以,她写《色·戒》是为了倾诉心中的痛,也是为了宣泄心中的愤。

和女人的浪漫与多情相比,男人显得务实而冷酷。当王佳芝觉察(当然是错觉)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时候,她不顾对方是自己追杀的“猎物”,尽管为追杀这个“猎物”她付出了包括少女的贞操等诸多昂贵的代价,尽管她自身处在生死悬崖边上,她依旧毅然放走了这个男人。易先生当然也知道对方爱上自己了,不然怎会在生死关头放自己一马?然而待他脱逃后,他丝毫没有怜香惜玉的念头,而是“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代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易先生为何如此迅速地处决了王佳芝及其同伙?生性冷酷倒在其次,真正的原因,张爱玲在作品中也作了透露:“当然他也是不得已。日本宪兵队还在其次,周佛海自己也搞特工,视内政部为骈枝机关,正对他十分注目。一旦发现易公馆的上宾竟是刺客的眼线,成什么话,情报工作的首脑,这么糊涂还行?”

原来如此。原来易先生如此快刀斩乱麻杀掉王佳芝等人,是因为怕丢官。由此,我们看出,在张爱玲眼中,男女有别表现在:女人重“物”更重情,王佳芝爱钻戒,因为钻戒像月亮代表情郎的心;男人贪色更贪权势,易先生贪权势,因为权势能让他捕到更多的像王佳芝这样的“色”。易先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在看她,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在小说中,张爱玲还特别引用一句英国俗语:“权势是一种春药。”由此,张爱玲揭示了易先生追逐权势的原因了。其一:权势是春药,能让人到中年的易先生勃起的时间延长再延长;其二:权势是易先生猎艳的资本,能让他在渔色的道路上一帆风顺。这样,当权势与美色发生了短暂的冲突后,易先生自然会毫不犹豫选择权势舍弃王佳芝这个“美色”了。

有人指责张爱玲描写失真,认为像王佳芝这样正义青年,从事着暗杀汉奸这样的爱国行为时,不可能在关键时刻,为情所误,放走了敌人,出卖了战友。这样的指责是可笑的,试想,张爱玲这样的作家能塑造出立场坚定的爱国青年吗?在我看来,王佳芝在小说里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一个“戏子”,你看在学校里她就热衷于演戏,尽管演的是“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但那也是在演戏,别人看到的是“慷慨激昂”,在她,不过是过戏瘾!后来为了诱惑易先生必须牺牲贞操,于是,不能不找一个有性经验的人“操练”一下,小说中这样写道:

 

“偏偏是梁闰生!

当然是他。只有他嫖过。

既然有牺牲的决心,就不能说不甘心便宜了他。

今天晚上,浴在舞台照明的余晖里,连梁闰生都不十分讨厌了。大家仿佛看出来,一个个都溜了,就剩下梁闰生。于是戏继续演下去。”

你看,还是在演戏。而当她假扮易先生的情妇诱惑对方上钩,不仍在演戏吗!戏瘾不深的人,演技不佳的人,能担当王佳芝所扮演的角色吗?王佳芝色诱易先生,目的当然是想找机会干掉他,但色诱的同时她不也在品尝演戏的快感吗?对此,南京大学的余斌分析得非常准确:

 

“张爱玲曾针对小说中于女主人公爱国动机‘全无一字交待’的指责辩护说,‘那是因为我从来不低估读者的理解力,不作正义感的正面表白’。实则她根本不相信存在什么抽象、纯粹的‘爱国心’、‘正义感’。王佳芝的爱国冲动是有的,与之相伴的是潜意识中的个人动机:虚荣心,冒险的欲望,演戏的刺激。”

王佳芝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一部电影《红色恋人》,在观众,张国荣所扮演的那个角色是慷慨激昂,充满正义的;在张国荣,不过是在演戏而已。你不能因为戏中的革命形象思想进步、慷慨激昂而指责张国荣觉悟低没有入党。同样道理,你也不能指责王佳芝立场不稳,临阵叛变,因为,某种程度,她也不过是在演戏。她想的是尽量不把戏演砸,至于汉奸最终是否被干掉对她并不是唯一目的,也就是说,对王佳芝,演戏的刺激的过程远远比暗杀的最终成功更具吸引力。

我认为,王佳芝仍然是在重演着包法利夫人式的悲剧,包法利夫人漫长的幻想、挣扎、绝望,在王佳芝身上被浓缩为一瞬。夏志清先生认为,张爱玲作品往往写出作者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色·戒》仍然延续着这一主题。张爱玲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女人爱幻想,那是致命的;男人爱权势,那是丑陋的。

王安忆在《人生戏剧的鉴赏者》中是这样看张爱玲的:“说实在,我很为张爱玲惋惜,她其实是具备很好的条件,可以塑造重大的情感状态。她能够领会深刻的人生哀痛,在文字上,可说是找到了原动力,有可能去创造文字的宫殿。可是,她的创痛不知在哪一个节骨眼上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很快解脱出来,站在一边,成了一个人生戏剧的鉴赏者,口气轻松了许多。其实张爱玲是站在虚无的深渊上,稍一转眸,便可看见那无底的黑洞,可她不敢看,她得回过头去。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却没有勇敢承受这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自己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上,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如果这番话用来形容张爱玲的其他作品,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对《色·戒》不合适。因为《色·戒》这部电影表明张爱玲敢于站在“虚无的深渊上”,看见并揭示了“那无底的黑洞”,抵达了深刻,勇敢地承受了那太沉重的结果。

李安一再强调,他改编《色·戒》,绝对忠实于原著,其实,如果李安真的忠实原著,这部电影恐怕就不合现代人的口味了,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大红大紫。李安长期生活在欧美文化环境中,他知道欧美人想看什么,也知道现代人对什么感兴趣。

在我看来,李安对原著作了两大重要而成功的改动:其一是放大、强化、渲染了“性”的重要性。张爱玲的原著也写到了性,但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控制在乐而不淫的范围;电影里却把男女主角性爱的场面渲染得那么浓烈、铺排得那么狂野。对于开放的现代人,这些烈火烹油般的场面无疑是一大看点。不过,不管性爱场面拍得多么花样翻新,多么荡气回肠,如果电影仅止于此,那就成了准A片,完美的A片不过是A片,哪怕是李安拍的,也难登大雅之堂。于是李安必须做第二大改动,也就是把爱和性融合起来。

把性和爱融合起来也许并不难,因为在张爱玲小说中,作者就引用了民初一位学者说的话:“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有人根据这句话,认为李安渲染性爱场面是对张爱玲原著的忠实,这是故意曲解。因为,在小说中,张爱玲已明确告诉我们,这句话很下作:“至于什么女人的心,她就不信名学者说得出那样下作的话。她也不相信那话。除非是说老了倒贴的风尘女人,或是风流寡妇。像她自己,不是本来讨厌梁闰生,只有更讨厌他?”由此可见,张爱玲是不赞成这句话的。所以,李安电影的性爱场面,在张爱玲看来,恐怕没什么必要,更不能说,李安这样做是对张爱玲原著的忠实。

如果李安直接就把这位民初学者的话插入电影中,那就像嫖客随便插入妓女一样是有失品位有碍观瞻的。电影中的相关台词出自王佳芝口中,内容如下:“他钻进我的身体,也钻进我的心。”多妙的台词!一下就把爱和性缝在了一起,那么天衣无缝,那么水乳交融,看上去就像一对紧紧搂抱的男女,管它是堂堂正正的圆房还是偷偷摸摸的苟合,反正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前有易先生狂野的性的扭动,后有王佳芝温柔的爱的眼神。李安以此告诉我们,在狂野的性的暴风刮过之后,温柔的爱的雪花会随风飘落。

对胡兰成,张爱玲曾吐露过这样的心曲:“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电影里的王佳芝是一次一次被易先生压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结果竟也从尘埃里开出爱的“花”来。

郁达夫年轻时陷入寻花问柳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一开始,每次完事后,郁达夫总会懊悔、自责;随着荒唐的行为日益频繁,再懊悔、自责,连他自己也觉得虚伪。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为自己不可救药的荒唐找了一条一劳永逸的理由:“沉索性沉到底罢!不入地狱,哪见佛性,人生原是一个复杂的迷宫。”电影里的易默成也是以“不入地狱”的豪迈和无畏陷入王佳芝的身体里,没想到,阴差阳错,误打误撞,竟然唤醒了王佳芝心里的“佛性”,结果后者善念一动,让他死里逃生了。郁达夫说的没错:“人生原是一个复杂的迷宫。”

 

追求享乐的现代人沉醉在性的放纵中难以自拔,但是,极度的放纵之后是无涯的空虚,于是,他们又需要用爱来填补这份空虚。换句话说,现代人用性来犒劳自己的身体,又需要用爱来抚慰自己的灵魂,而李安的电影使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世上竟有此等两全其美之事——可以一箭双雕将“性”和“爱”双双揽入怀中,原来人生竟是这样一场盛宴,在你狼吞虎咽了“性”的正餐后,“爱”的甜品会适时奉上,并且二者还有着因果联系,也就是说,没有“性”的正餐,也就失去了“爱”的甜品。

看了李安的电影,现代人如释重负,原来身体的放纵并不会带来精神的空虚,原来狂暴的“性”的嘶吼之后竟是温馨的“爱”的呢喃。那么,你就放心大胆地在“性”的隧道里一日千里吧,反正“爱”的高潮会如期到来。

在张爱玲小说中,钻戒如同致幻剂,使王佳芝产生了致命的幻觉:“这个人是爱我的。”而李安的电影对现代人来说则是一粒安眠药:让“性”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爱”的海燕会在闪电中高傲地飞翔!

这粒安眠药会给我们带来一个长长的香甜的梦,然而当美梦遽醒,明天降临时,我们怎么办?如果你这样问,我只好用北岛的诗来回答你了:

 


明天,不
明天不在夜的那边
谁期待,谁就是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被女儿感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