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出了本书《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书出版后,我收到一位来自北京的热心读者的来信,信中写道:
“读罢《隐痛与暗疾》,掩卷良久,喜!想不到今日年轻学者如此功力,竟然以如此犀锋,刺向现代文人之空门。读来有如春风吹过,令死灰之心又生发出一丝希望。呵!……。君之勇气、锐气旷世难得,令人叹服。敬!不知从何处能多看到些您的作品?请示博址、书名、文篇……。”
这样的夸奖当然让我耳热心跳,也令我愧不敢当。感谢这位远方的热心读者,您字里行间显露出的那份鼓励令我感动,您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那份期待让我奋进!,您的信对我是最好的奖励最强的激励和最大的鞭策。
作为作者,我始终认为,要想写出好作品,一要走路,二要读书。在我看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可以广见闻,长知识,更可以锻造意志,锤炼灵魂。
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我看来,“走路”和“读书”正是“养吾浩然之气”的两条必由之路。不过,由于一己的习惯,我更愿意通过“读书”的方式来养气。我想,只要用心去品味,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可贵的感悟。手头有一本钱理群先生写的《我的精神自传》,我正读到如下这段文字:
“我读鲁迅的书从出发点上就不是把它当作古董,或者作纯学术的考究,而是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渴求,到他那里去寻求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在学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缘,就倾诉而为书。我研究他,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然后有体会,写成书。”
钱先生的这番话给了如下的启示:读任何严肃的书,都应该“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渴求,”,然后,在这些书中“去寻求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至于捉笔成文,那是因为“在学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缘,就倾诉而为书”。事实上,这本《给阅读留一份纪念》,就是笔者阅读后的“倾诉”。
坚持锻炼,可以拥有形体的美;坚持阅读,可以拥有灵魂的美。书,不能成为摆设,也不应沦为工具,我认为,书,更应该成为喂养我们灵魂的粮食。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提升我们做人的品质。
我以为,书之于我们,不仅是精神上的契合,更是一种生命的遇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