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老片学经典——弘扬主旋律

(2010-02-16 18:20:15)
标签:

主旋律

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

 看老片学经典——弘扬主旋律
  
    莱茵河上两个镇,此岸是雷马根(河西),彼岸是厄泊尔(河东)。
 
  
大年三十、大年初一CCTV弘扬主旋律的春晚,几乎让我打磕睡——一批小市民大摆低俗,什么整容拉双眼皮,骗家人躲进厕所,老鳏夫抢东北寡妇.....这都是中国人喜欢干的事吗?这叫中华民族主旋律吗?不知道导演想表现什么反了半年多的低俗,套一句广告语:低俗在哪里?低俗就在CCTV的《春晚》里。
   实在无聊就上朋友的博客看看,有趣多了。唐老鸭家来了一位法国维和部队的军官,顺便也把朋友送他的一只军用箱子拍照片放上来显摆。我上去留言:“这箱子可当桌子或茶几(我家木箱子就当茶几的)”。唐兄回答:“你看看清楚,箱子上可写着美军野战司令部的字样,你回雷马根看看是不是有同样的箱子。《汉密尔顿夫人》中通过汉密尔顿夫人的口说了一句话:看来不懂战争的女人——不是最好的”言下之意我不识货。经过他提醒,想了想接着贫:“别搞错,雷马根战役不是第三集团军打的,是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打的。”算是挽回一点面子。

看老片学经典——弘扬主旋律
 
      厄泊尔的山顶上的十字架,纪念雷马根战役中阵亡的德国士兵。
  
    大年初二实在无聊,就找出这两部片子重新看一遍。《激战雷马根》在我的博客里已经写了两次了,这次再看好莱坞的经典片,又有许多新的认识。其中有一个镜头,美军占领了雷马根大桥,当即在桥上挂出一副横幅上面写道:“第九步兵师恭请弟兄们干着脚跨过莱茵河”
“CROSS THE RHINE WITH DRY FEET COURTESY OF 9TH ARMD DIVISION.”——非常自豪与悲壮吧。这句话是拿着一块白布写就、挂在桥上的,十天后雷马根大桥坍塌,桥上28个美军士兵葬身莱茵河,而此前为夺取这座桥死去的美军官兵更是不计其数。令我感动是,在打仗那么激烈的时候,美军战士居然还能有如此幽默——运用外交语言抒发豪情。题外小插曲:莱茵前年在法国马赛港护照被歹徒抢走,身边无任何证明身份的材料,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困居马赛一小旅馆;遂电中国驻法大使馆公使先生求救,公使找中国驻马赛总领事和德国总领事斡旋帮莱茵办临时护照和签证回家,两位总领事先生的批示居然都是“This is a visa with courtesy”。意思是:“礼仪签证”——免费。当时我一分钱都拿不出,“courtesy”——情谊无价。
    这块白布被永久性地保存在巴顿将军的故乡美国肯塔基州福特诺克斯巴顿纪念馆内(仗不是巴顿打的,横幅却被留在巴顿纪念馆,大概巴顿就是“美国军魂”象征吧)。美军装甲师的十辆潘兴26坦克在夺桥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至于这十辆坦克中只有一辆没有被击毁,战争之残酷可见一斑。夺桥后,美军第9、第78、第99步兵团迅速通过大桥,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战机。


看老片学经典——弘扬主旋律

   来雷马根吊唁的美国游客。

    1945年3月17日15时,在德军连日轰炸下,伤痕累累的鲁登道夫桥中央桥跨终于坍塌坠入河中。但美军已有数万名士兵渡过了莱茵河,巩固了滩头阵地, 在德军莱茵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德军被迫向东撤退,整个莱茵河防线顷刻崩溃。希特勒得报后,长叹一声道:“想不到德国的命运注定在两个桥头堡,一个是诺曼底,另一个就是雷马根!”
    自拿破仑后,这是第二支外国大军跨过德国莱茵河。战后,军事历史学家评价这场战斗说:“如果说一座桥梁竟能改写历史的话,只有雷马根的鲁登道夫桥。因为没有这座桥,德军的失败至少要推迟数月。”
许多来雷马根吊唁的美国游客,大概看过这部片子吧。需要说的是,此部片子除了厄泊尔村长夫人和一位法国少女外,几乎没女人镜头,就是说影片不靠花拳绣脚赢得观众,但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看老片学经典——弘扬主旋律

    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纳尔逊塑像

    既然唐老鸭提到《汉密尔顿夫人》(英文原名:“That Hamilton Woman” 注意这个“THAT”含有贬义这部由好莱坞影星奥利弗饰演纳尔逊将军、费雯丽则饰演汉密尔顿夫人)我也重新看了一遍。英国伦敦有个特拉法加广场,是以一场海战命名的。1805年,纳尔逊率英国皇家舰队和约瑟夫·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附近展开大战。法西舰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为鼓舞士气,纳尔逊在旗舰“胜利号” 上升起了那条令后世子孙肃然起敬的旗语——“英国相信每个人都会尽职尽责!”( 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纳尔逊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在枪林弹雨中他始终甲胄鲜明站在甲板上指挥,然而敌舰“勇猛号”的一个狙击手发射铅弹击中了他,他支撑到确定皇家海军的胜利不可动摇的那一刻才瞑目辞世。
    特拉法加海战结束当晚,纳尔逊的死讯传遍整个舰队,胜利的狂喜淹没在深切的悲痛之中。海战胜利的消息和纳尔逊的死讯同时到达英国,举国伤恸。《泰晤士报》 这样评论:“我们不知道应该欢呼还是应该哀悼。这个国家刚刚取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光辉胜利,但代价无比高昂 -——我们失去了伟大而英勇的纳尔逊。” (有画家给纳尔逊画画,他的一条腿是瘸的,一只眼睛是瞎的,怎么给这位英雄画呢?画家就以他举枪打猎的姿态画下来,眯一只眼睛,一条腿架在木拦上,举枪射击,正好掩藏了身体的缺陷。)

看老片学经典——弘扬主旋律
永远的费文丽和奥利佛演绎了永远的汉密尔顿夫人和纳尔逊。

   纳尔逊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他与威灵顿、丘吉尔齐名,是英国历史上的三大英雄之一。纳尔逊身上最优秀的品质应属他非凡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是纳尔逊作为领袖魅力的源泉,为他赢得了麾下的将士发自内心的爱戴。纳尔逊无论公务再繁忙,都能够做到对战友、下属体贴关怀,无微不至,在那些和纳尔逊共事过的人留下的信件和日记里,点点滴滴随处可见。一个参加过特拉法加海战的水兵写到:“每一个人都崇拜他,都坚信在他的领导下将无往不胜。” 英国皇家海军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指挥官象纳尔逊这样受到官兵的爱戴,而他率领的舰队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精诚团结。
 
看老片学经典——弘扬主旋律

画家笔下的爱玛

  《汉密尔顿夫人》与其说是战争片,莫如说是爱情片。影片中的汉密尔顿夫人(爱玛·汉密尔顿夫人1761-1815)曾有“英伦第一美女”之称,然而在英国历史上,她却是个声名狼籍的女人,成为汉密尔顿夫人前曾几度易手,是全欧洲人的梦中情人,更作为纳尔逊将军的情妇名留青史。实际上这部影片讲的是英雄美人的故事,爱玛·汉密尔顿夫人拿现在的话就是纳尔逊的“二奶”。不过看了这部影片后,发现这个二奶不仅不让人讨厌,还十分可爱。连纳尔逊都说,没有汉密尔顿夫人就没有他纳尔逊的辉煌,因汉密尔顿夫人通过那不勒斯王后的关系、帮助他的舰队补充了给养,还给他疗伤。好的艺术作品将这段罗曼史演绎的回肠荡气,这就是别人的主旋律——讲二奶也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如果文艺不敢真实反应现实,CCTV的所有频道你给放放《英雄儿女》或《知音》等老片子也好啊。
    这是个没有英雄却盛产下三滥“二奶”(政客)的时代。学姐曾给巴顿将军写下评语:“
巴顿是军人,有浪漫情操的军人,不是政客。所以他擅长打仗,而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军人自有军人的可爱之处。”这个时代不产英雄的原因是没像丘吉尔、罗斯福那样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是政客),当然也就没有为理想而战的战士了。

要了解雷马根战役,请点击:
激战雷马根
巴顿将军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