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雪赵州行(上)

(2010-02-07 20:37:46)
标签:

考古

北魏

赞皇

赵州桥

风雪赵州行(上)

  上周五接到中科院考古所朱教授电话,他们进行的一个抢救性挖掘项目(北魏)即将结项,问有没有兴趣看一看?趁周末我们一行8人(两位考古学家、一位历史学家、一位少数民族语言学家、一位社会学家,加上我)分乘两辆吉普前往。

风雪赵州行(上)

    在赵州桥下马参观。导游坐暖气边取暖,朱教授说:“给你们局长打电话,免票”。小姑娘们心想:“你是谁啊,那么牛?”一个装喝水,一个装睡觉,一个斜眼观察。

风雪赵州行(上)

没办法拿起电话问。

风雪赵州行(上)

   写批条、配一名导游,放行。

风雪赵州行(上)

    传说中的“赵州桥”。

风雪赵州行(上)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赵州桥。
  
    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 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 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风雪赵州行(上)

 赵州桥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1966年邢台大地震,桥丝毫未损,邢台离赵州四十里地。

风雪赵州行(上)

    老王大家应该认识,跟了朱教授25年,现是考古界“高级技工”。他三个孩子和考古队员在一起生活,也沾上书卷气,三个考上北京的大学,其中一个是研究生;作为农民他自豪。上次去曹操都城考古基地,就是他太太做的打卤面。

风雪赵州行(上)

   参观赵州桥并非此行目的。朱教授“基地”在河北赞皇县一个村里,租一农民大院。

风雪赵州行(上)

没空调、没暖气。雪还在下,这就是我国顶级考古学者的驻地。

风雪赵州行(上)

    朱教授(中科院汉唐研究室主任)说:“天太冷,我请你们喝咖啡。”仔细一看,不是速溶的,带过滤装置的。我们一行笑了:“这几年你人越晒越黑,头发理的跟‘土根’一样,举止外表也越来越像农民工;这洋毛病也得改改了,简直是穷讲究嚒。”

风雪赵州行(上)

  从日本带回的咖啡(他是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我答应送他维也纳咖啡1000克,可持续发展。

风雪赵州行(上)

   头天晚上(下图)我家来两位小资妹妹,喝现磨咖啡——也是讲究的主。我叫她们“小资”,她们不乐意,叫我“小资教母”。喝了咖啡越谈越兴奋,一看表半夜十二点;连忙谢客:“我明天一大早还要赶到河北呢。”

风雪赵州行(上)

    风尘朴朴的小学妹(下图)——说一口纯正京腔,地道北京姑娘,刚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毕业,在这艰苦环境一呆半年,这样的好姑娘能让人不心疼、不喜欢吗?

风雪赵州行(上)

    她们的生活条件:一个炉子取暖兼做饭,比蜗居还蜗居。是像海藻那样当“二奶”靠男人过寄生虫生活好呢?还是“女儿当自强”——这是莱茵心目中的好姑娘。想起上上个月,在医院做手术,一些要大学毕业的女生成群结队到那里拉双眼皮,想凭相貌得份好工作。要是遇到我,头一关就通不过——在我眼里,知识才是本钱。好女孩就是那种不靠取悦男人、自立社会的女人。你看这位小姑娘笑的多自信,一双清澈的眼睛。汪盈陪我们聊一会说还要去工地,开辆吉普带着老王消失在大雪中。。。。。。

风雪赵州行(上)

      朱教授说,看到学生们辛苦就奖励他们:“我带你们去县城洗个热水澡,喝杯热咖啡(当然是速溶的)”。孩子们就欢天喜地,想想都是八零后的孩子!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些孩子。

风雪赵州行(上)

     猜一猜什么物件?史上最古痰盂。右边是实物,左边是冥器。据史书记载,有一次中国皇帝和匈奴王对话,中国皇帝说:“我有金痰盂、玉痰盂”。匈奴王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我让你看一个痰盂”。他喊了一声:“哈拉子,出来。”出来一位奴隶,“呸”的一口,那奴隶嘴巴就接住了。众人大惊,当然我们也吃惊:你说的是真的假的?朱教授说:“去翻翻《二十四史》吧。”

风雪赵州行(上)

   人家说了你这趟去土耳其看看“后宫”有没有痰盂。要是有,准是咱祖上第五大发明。难怪中国人痰多,老祖宗就有这专门器物。文革时主席接见外宾,沙发边上就是个白瓷痰盂。

风雪赵州行(上)

     开车出村。朱教授问:“晚上吃什么?”我们说:“喝点棒茬粥吧,这几天团拜聚餐,想吃点清淡的。”朱教授说:“完了,完了,本想趁你们来我也能改善生活。”抬头见前面正好有辆车载着一头大肥猪挡道,就打趣道:“理解理解,老兄在这鬼地方呆久了,见到母猪都想上去亲一口?”朱教授大笑:“学姐,你也太挤兑我们考古系的童鞋了”。

风雪赵州行(上)

冒着大雪赶到考古现场,过几天这里就要复原了。

风雪赵州行(上)

精彩在后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