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登纳故居

(2006-09-24 21:15:09)

  阿登纳故居

 

  去海德堡旅行,住在紧靠市镇厅广场一所家庭旅馆里。该家庭旅馆位于“澡堂中街”——一条自中世纪以来就存在的古巷里。根据当地史料记载,这条“澡堂子胡同”曾经被拿破仑的军队一把火烧的一干二净,现在的建筑都是那场大火后重新修建的。也曾去过德法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法国),旅行书上有同样的记载:"在普法战争其间,普鲁士军队占领了该城,并进行了烧杀抢掠……从这些历史档案中可以看出:德法两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争,使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程度丝毫不亚于隔着太平洋的中日两个民族。

 

  然而现在德法两国“西线无战事”已经多年,两国人民都能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对方。这一切要归功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是他使两个世代为仇的民族握手言和,“以他的铁肩支撑危局,让一个战败的、几乎气息奄奄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阿登纳当选第一,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当选第二,卡尔·马克思当选第三。他在德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阿登纳的故居就在我们社区的河对岸,一个叫做“容道夫”的小镇里。阿登纳出生在科隆的一个多子女家庭,在家中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这使他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总是能够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容道夫”的房子是他在30年代购置的,当时的地价非常便宜。1917年,阿登纳出任科隆市市长。1933年因他反对纳粹被解除职务;并在1934年和1941年两次被投入监狱。

 

阿登纳故居

 

战争结束后,在决定联邦德国临时首都的投票中,阿登纳投出了关键性的一票:使得波恩成为首都。据说是为了“常回家看看”——不是看父母,而是看老婆和孩子。从其房间陈设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节俭的老人,为了省却粉刷卧室内壁的钱,他索性用白布将整个卧室墙壁给包裹起来。他的花园里也没有安装自来水,花园里的植物、花卉都是靠他本人肩扛手提、挑水浇灌的。

 

阿登纳与欧洲各国政治领袖私交非常好。法国总统戴高乐(下图:阿登纳和戴高乐塑像)曾几次来到这个这里拜访他。英国前首相邱吉尔也曾向他赠送过一副自己画的风景画,希望它能出现在阿登纳的起居室里。可是阿登纳并不喜欢这副画,顺手丢在了储藏间里。邱吉尔对此事没有忘记,他曾经向来德国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打听这副画的下落。在了解详情之后,竟然勃然大怒,并在他的回忆录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情。

 

阿登纳故居

 

现在,阿登纳故居已经成为联邦德国政府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德国没有宣传部,但对于公民的“思想教育”没有放松,一般通过博物馆等地进行的。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对战争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他们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做过任何辩解。阿登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地道歉,这无疑是两国得以建立互相信任关系的关键。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的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1995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

 

德国历届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是他们身体力行对历史和战争反思,使德国重新赢得邻国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使徳意志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高傲的民族。你很难想象他们会向什么人请求什么。然而我在联邦德国历史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到一张照片,使我非常有感触。那张照片真实地记载了肯尼迪总统访问德国时德国青年人打出:“请帮助我们”(Please Help Us)的横幅欢迎美国总统。在旁边陈列的另一组照片中,参观者可以看到,战后德国实行食物配给制度,德国民众一天的食品定量只有四小片面包、一小片奶酪和三小块方糖。这些照片使所有来访者认识到:数百年来德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带来的只是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不仅造成别国数千万人的牺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如今在德国的风景旅游点和饭馆里,可以经常看到一副与中国绝然不同的景象。在中国,总是年轻人很铺张,下馆子享受。在德国,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成为饭馆消费的主力。德国人告诉我们,她们有资格享受这一切,因为战后德国就是靠她们的肩膀重建起来的。联邦德国历史博物馆里还有一张照片,德国妇女用木头轱辘车运送砖头,她们将孩子放在这一头,废砖放在另一头,就这样搬废墟。

 

今日德国就这样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来!她们不享受,谁享受?

 

阿登纳故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葱头节
后一篇:花样年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