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州剪纸:一剪之趣夺神工

(2006-10-20 14:30:55)

金州剪纸:一剪之趣夺神工


  

金州剪纸:一剪之趣夺神工

 山东剪纸风格

金州剪纸:一剪之趣夺神工

满族剪纸风格

  “剪窗花、贴对联,红红火火过大年”。儿时的记忆里,大多有着这样美好的一幕:逢年过节,家家都买来红、黄、绿等各色彩纸,在妈妈手中魔术般的剪刀下,各种花、鸟、鱼、虫,人物造型,变戏法似地剪出来了。孩子们围着妈妈看着、学着,也把自己剪出来的童稚贴在窗上、墙上、门楣上、灯笼上。幸福就这样剪了出来,民间艺术也流传下来。

    金州的剪纸绵延流转已有600多年,历经数辈人的代代传递,满族风格特色的剪纸和山东剪纸逐渐融合益彰,形成了独特的金州剪纸艺术,并以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及其相对独立发展的形式,在生活中起到传播文化、美化生活等特有的文化审美作用。郭沫若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融粗犷、细腻为一体的金州剪纸艺术,是对郭沫若的诗最好阐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金州剪纸艺术重又回归复兴,在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现代的简约、抽象之美又不断丰富剪纸艺术的手法和内容,参与者越来越多,参展、发表、获奖作品也层出不穷,成为金州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罗贵芬:满族剪纸特色浓

  “大连的剪纸在金州,金州的剪纸又在石河。”长年从事收集、整理金州剪纸历史的金州文化馆美术室的主任郝传松告诉记者,说起金州的剪纸艺术,就不能不提起金州石河镇。满、汉的混居,造就了两种风格剪纸的发展融合:满族风格的厚重、凝练;山东的细腻、洒脱;在两者的基础上又发展起来的剪、刻纸艺术,把传统剪纸艺术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现代艺术。生活在这里的满族老人罗贵芬、山东老人高贵兰、本地人于振平则是这三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70岁的满族老人罗贵芬是当地最有名气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之一。记者到她家里时,她手中的剪刀正在一块红纸中来回穿梭,一幅“庆国庆”的剪纸作品已近于完成,作品中天安门城楼下是各族人民欢庆的场景,城楼上则是礼花齐放。作品线条粗放、浑厚,人物表情都是用阴刻手法剪成。郝传松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满族剪纸手法。谈到学剪纸的历史,罗贵芬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她是从她妈妈那儿学来的,妈妈从姥姥那儿学来的,姥姥则是从姥姥的姥姥那儿学来的。在她小时候,不管贫家、富家,几乎所有女人都能拿起剪刀剪出一手好活来。平时剪窗花、墙花、缸花,逢年过节,更是她们大展身手的好时机。用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要用长短不等的纸块,中间镂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这种剪纸叫挂钱(学名挂笺),象征着吉祥和富贵。如果哪一家不剪这些东西,则别人一定会怀疑这家出了什么事。

  郝传松告诉记者,满族风格的金州满族剪纸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作品古朴、粗犷、浑厚、洗练,而且寓意幽远,意味深长,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满族古老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罗贵芬的剪纸作品,大抵反映了满族剪纸文化特征。比如,她剪成的人物大都是身着旗装,头顶梳髻,或头戴“大拉翅”的典型满族装束,人物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官为阴刻。她的许多作品也反映了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如《人参姑娘》的剪纸,描述满族传说中美丽勤劳的人参姑娘,与正直勇敢的小伙子结为夫妻的故事。

  高贵兰:山东剪纸玲珑剔透

  金州剪纸内容被打上了浓重的山东剪纸的烙印。同罗贵芬同居住在石河镇的78岁民间剪纸艺术家高贵兰、二十里堡镇的鞠红梅以及三十里堡镇的潘玉花、华家屯镇的卢秀娟都是山东剪纸风格的主要代表。在高贵兰家中,记者处处感受着剪纸艺术所带来的气息,墙上的各式剪纸作品代替了一般居家的壁画。上世纪30年代,高贵兰随父亲、母亲闯关东来到大连,并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传统的剪纸艺术,只要没事,她就会剪上几剪,从小到老,从未间断,并把她的剪纸技术传给女儿、儿媳、街坊、邻居。与罗贵芬相比,高贵兰的剪纸作品线条细腻,虚实结合,套色勾绘,有强烈的装饰图案的效果。剪纸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吉祥字、图案、十二生肖、脸谱外,还有许多民间故事,例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是剪纸艺术所表达的内容。

  考证大连汉族人的祖籍,大部分应该是山东,至今,在大连的方言里面,还依然有着浓重的山东口音,所以,大连人也被形象地称为“海南丢”。正是在无数个“高贵兰”、“潘玉花”们的传播下,山东剪纸艺术在金州及至东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与满族剪纸融合到一起。在长期的再生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剪纸符号的程式化。例如高贵兰的剪纸作品中《老鼠吃金瓜》、《鱼戏莲》、《小孩踩莲花》等喻示着子孙繁衍、多生子之意;《富贵牡丹》、《(鸡)吉庆有余(鱼)》则用于增加年节之日氛围;《扭秧歌》、《春播图》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的鲜活的生活画面。通过这些载体,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寄托和追求,表达了农耕劳作意识和收获的愿望。如今,这些用于剪纸内容的吉祥符号、图案及民间故事已经少有满族还是汉族之分,手法上也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金州剪纸艺术,它们作为中华剪纸艺术的一个支流,共同融入到中华民族剪纸艺术中。

  于振平:刻纸艺术价值高

  65岁的于振平学习剪纸的时间虽然不到8年,但他对于剪纸的痴和迷却在石河镇家喻户晓。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金州文化馆先后在石河镇办过几期农民画和剪纸艺术学习班,从那时起,于振平开始迷上了剪纸艺术,在学会了剪纸的技艺和手法后,他的创作源泉也被激发出来,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剪纸画内容和表现手法。2001年末,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就是以民间剪纸的手法再现《清明上河图》。为此,他托人求得《清明上河图》印刷本,细细揣摩画中人物动态、山水花草、建筑风格,之后他用刻刀开始了他的再创作,每天5时起床,平均每天伏案在14小时以上。在此期间,他的儿子因病去世,他把失去爱子的悲痛全部转化到对剪纸作品的创作中。他说,只有在作品创作中,他才能把所有的痛苦和悲伤忘掉。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努力,2004年初,他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名画的再创作。重新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画长735厘米,宽355厘米,剪纸手法细腻,构图疏密有致,线条阴阳搭配都很巧妙。把原画中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以及神情不同的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的这一创作,把金州剪纸画艺术,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金州剪纸艺术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不断扩大,罗贵芬、高贵兰所创作的《满族连手娃娃》、《梁山好汉》等作品分别在第5届辽宁艺术节暨民间剪纸展览会上,获得了第二、三名的成绩。两人也获得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的称号,许多欧美和日韩商人也慕名到金州购买剪纸画。金州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焕发出新的光芒。

海军 2004年9月 发表于《大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