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咸塘旧里史话

(2018-02-01 14:52:10)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金川鸿泥随笔】

咸塘旧里史话(金川鸿泥原创)


咸塘

咸塘,金溪南隅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历史地名,自古以来,它就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真可谓,一个旧里,一帙史卷。

位于金溪县南部约12公里处的左坊镇后龚村委会,由6个自然村暨村小组组成。其中詹家、北排、后龚、前龚4个村组,人口1000多,实为一个地片,也就是历史上的咸塘里,北宋至民国前期,属顺德乡二十三都。旧时,村内水塘出卤水(或曰锈水),故名“咸塘”;塘水成溪,名“咸溪”,亦作地方雅称;加之地处一片岗地,老百姓又称“咸塘岗”。

咸塘里境内现聚居的各氏族,章姓于唐代天祐(904-907)年间从福建迁来,所居为鹅峰山窠,故名鹅窠,有“先有鹅窠章,后有金溪县”之称,如今寥落几户,鹅窠之名已废,大致在今北排自然村内;龚姓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从南城县龚坊(今属资溪县)迁来,所居甘家洲(今前龚),不久又分居毗邻建村,遂有前龚、后龚之分,现在两地仅隔一条港水;左姓是元末战乱时,从邻村左溪(今左坊村)迁来,居北排;詹家詹姓迁居本末见后文。此外,还有一些被称为客居的姓氏,如张、王(学前外王分支)、曾等。县城西门王家原先在咸塘建有仓库,用来贮藏周边产业的租谷,地名遂称王家仓,原有王家子孙世守,2000年左右还是村组,现在王家子孙已外迁,村组也并入詹家、后龚,王家祠堂仍在村中,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王稼祥就在这祠堂住了近一个月。据村民说,当时祠堂条件较好,原本安排周恩来居住。周恩来谦让,说这是王家祠堂,应该稼祥同志住,自己不好意思住。

咸塘旧时的地标,自然是那口塘。我来到咸塘里之后,原以为就能直接找到那口塘。然而,众说纷纭,村中数口水塘,无一能确指。之后是不断地打听中……终于,得到确切的消息,被指引着来到这个让我期待已久的地方。村民不是妄指,有着老一辈的耳传口授。虽然早已干涸淤塞,但塘的模样,仍可见一斑。尽管“咸溪水”已经有了其他水源,但村民依旧称“咸溪水”。整口塘面积不大,不到一亩,农村分地后,塘被分给两户人家,一户开做菜地,塘貌无存;一户未开发,撩荒在那,也就保持了洼地样子。

公社化后,后龚大队驻王家仓;队部后来迁驻詹家,仍未恢复咸塘之名。尽管如此,村民仍然会时不时的叫“咸塘岗”,一些新碑中依旧有“咸塘”痕迹。

 

古道

咸塘之所以重要,源于其交通所在。金溪南线官道约40里,通往建昌府治所南城县。沿途设有两个递铺(20里间距),其一南岳铺,就在咸塘里境内。更重要的是,一条闽赣通道的端点,就在这里与官道汇合。这是一条古道,唐代时就已经有了。从北排出发,向东翻越七宝峰(咸塘一带山岭统称,古道所在,又称猫咪岭),进入资溪县境内(旧称泸溪县),然后抵达福建省。七宝峰因此又被称为“泸金岭”, 咸塘越岭的通道,就被称为“泸金古道”。

乡村道路大规模修建之前,古道不仅是咸塘通往各地的主要路径,更是沟通赣闽两省的重要民商通道。历代一有战事,也是两省兵运路径。根据村民介绍,旧时,古道上人员往来络绎不绝,骡马、鸡公车成群结队。明清时期,根据盐法,江西经营的是淮盐,闽盐入境,即为私盐。盐帮自然不敢走官道,这条古道就成为闽盐入赣的重要通道,民间也常称之为“盐道”。当年咸塘里及周边的很多村民,就充当过盐帮的脚夫,现在有些耄耋老人,还说自己以前挑过盐。之后,私盐经由附近的清江水(今名芦河)或石门码头,进入抚河运往各地。清道光年间,江西巡抚吴文镕奏请,在南城硝石、金溪许湾设立盐卡,缉查私盐,此后盐帮又大多改走陆路转运。据说,盐帮把闽盐贩入江西,然后又把江西白糖等物资带回福建销售。

由于山路崎岖,为方便人车安全通行,盐帮出资雇工对古道进行了修整,全部进行石砌铺设。大约清中后期,又在前龚凿开一座山岭,亦石砌筑路下山。遂有老岭路、新岭路之分。到现在,古道石块上还有很多车辙印迹。山口处,旧时建有凉亭,往来人员歇脚喝茶自不必说。以前生产队时期,古道还是村民常走的道路,所以每年八月农闲时,北排都要组织全体劳力对山路进行维修,大约历时一周,所以路况不错。后来,农村生产体制变革,山路缺乏养护,村民大量拖运木材也加剧路面破损。如今,路况大不如以前,凉亭也早已废弃。

繁华

官道、古道交汇处的南岳铺,过去的繁华,难以想象。这里已经不是简单的递铺,铺名南岳,就是因为这里还有座“南岳庙”,是金溪供奉南岳大帝所在。古代,每年五月都要举办盛大庙会,前后数日。此外,这里也是集市所在,辐射周边不少村落。崇祯九年(1636)十月二十九日,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途径南岳铺,并把行程记录到《徐霞客游记》中。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的冲击,南岳庙荡然无存,庙会也就散了,集市也迁至邻近的左坊营(今镇政府驻地)。

古道的盛衰,伴随着咸塘的盛衰。当年古道川流不息时,村内沿古道兴建的客栈就有好几所。商旅结束山行后通达到第一处平川,自然要找个休憩之所,第二天就可以把物资转运到水路。过客也计算了里程,住店后次日进入县城。随着国内交通事业发展,咸塘的交通地位不可能再重复过去,往日喧嚣的记忆都快磨灭了。20世纪8090年代,古道一度再现繁忙。盐帮退出古道后,这又成为资溪县木材外运的通道。据说当时金溪县南部村民,大多有着砍伐木材的经历,“咸塘岗”迅速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木材交易市场。由于是非法砍伐售卖,几年后,市场被政府强制取缔。随着加大检查力度,木市散去,“咸塘岗”又恢复了宁静。

宁静再一次打破,是后龚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机关驻地旧址古建筑群维修工程建设。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金溪县最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天都有不少县内县外的游客,尤其在节假日,停车场的车位都不够用。

 

首富

从景区广场沿石板路过小桥,赫然矗立着两个并立的祠堂。左侧门额题“淑宁公祠”,右侧门额题“詹文善公祠”。 詹经(1376-1459),又名重庆,字文善,县庠生,是詹淑宁的父亲。可是看起来,儿子的祠堂比父亲祠堂要大,还略高一尺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詹经玄孙、淑宁曾孙詹大复(1541-1613)在万历年间兴建詹文善公祠,祭祀咸塘始祖,也就是纪念个人的专祠。咸塘詹氏分淑德公、淑宁公两房,淑宁公房人丁兴旺,乾隆七年(1742),子孙于是在老祠之旁另建淑宁公祠,作为本房的房祠。淑宁公房后裔偏重房祠,之后又多次修缮,故而规模胜于詹文善公祠。

詹氏先祖詹济,是福建崇安人,南宋绍兴四年(1134)迁居金溪县城水门巷。后代居狮子山山麓,今称詹家湾,毗邻水门巷,族谱称“狮峰詹氏”。 詹氏很善经营,没过几代,就富甲于金溪,到了詹经手上,资产尤盛。说詹经是金溪首富,并不是吹牛。明代早期,金溪就有“贵不过王时彦,富不过詹文善”之称。王英(1375-1450)字时彦,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明初金溪官阶最高者。也就是说,当时王英官最大,詹经钱最多。不仅如此,相关史料也能佐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大荒,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富户助赈助饷。詹经16岁,勉强算成年,毅然应诏,亲自运送五千石谷到省城兑换五千两白银,然后再解到京城(南京),充实国库。朱元璋下优诏旌表,敕部给冠带,赐驰驿归里,门楼题额“里仁”, 堂匾则为“尚义”。 一时金紫辉煌,可谓褒嘉隆重。当时抚州人不论贵贱,都很钦佩詹经,但詹经并没有沾沾自喜骄侈之态,始终谦约简静,布素徜徉,很珍惜自己的荣誉。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下诏,徙富民14300余户于京,金溪知县即首推詹经。在京城生活的十多年里,詹经结交了很多名臣彦士,遂闻见日广,才识愈优。永乐九年(1411),詹经返回金溪。

年届五旬时,詹经寄情山水,家业全交给长子景宁(1396-1477)打理(次子易宁早世)。詹经游玩到咸塘时,觉得这边山水不错,不仅继娶当地卢姓女子(前妻余氏,1377-1420),还在此置办了很多产业。后来,詹景宁居县城,继承詹经主要产业;卢氏育有两子,淑德(1426-1488)、淑宁(1428-1488),母子三人居咸塘下堡(今詹家),继承詹经在咸塘的产业。这也就是咸塘詹氏的由来。

城南老族属归政乡一都,咸塘新派地处顺德乡二十三都,虽异地而居,老族、新派却仍为一体。有“咸塘一派,其与城南老族之大祠同,先祖之坟墓祭扫同”一语。都供奉同一所大祠(旧址在县城翠云路酱油厂),一起祭扫县城先祖。淑宁公祠为房祠,由于历史原因,淑德房祠未建,因此现在成为咸塘全体詹氏的祠堂。更为称奇的是,明清时期直至民国早期,咸塘詹氏的户口税粮,仍随老族在一都缴纳。

如今,城南老族在城内已分散而居,大祠也曾改作酱油厂,现在更是荡然无存,我每次路过旧址时,就会想到族谱中大祠全图的样子。咸塘詹氏,现在依旧保持着完整族居的状态,每当我路过詹文善公祠时,就会想象詹经输送五千石粮食,从抚河走水路去省城,站在船头向前眺望的场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