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要太有目的性
(2010-09-01 17:21: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简单生活 | 
一日在办公室,一人说起这一段日子特烦心,白天静不下心做事,晚上静不下心睡觉。
我说,那你念念佛吧。他说管用吗?
我说不知道。我又说,前一段我一朋友也心烦,步行撞树、开车蹭车,我让他念佛,他就天天念,现在不撞树了也不蹭车了。
旁边一人说,有那么神吗?我婆婆天天读佛经,还有她的很多佛友也是天天念佛,但感觉她们的祈愿也没有灵过。
我说那试试不要祈愿,就诚心念佛。
旁边另一人好似没有完全听懂我的话,故说,那些念佛的老太太都有祈愿,所以都很心诚的呀。
我笑了笑说,有所求心就不诚了。
那人白了我一眼,很惊讶地样子,说,无所求谁念佛呀。
我本想再说,话到嘴边选择了无语。
 
想起了易中天老师在一次节目里的对话,原话不记得,大意如下。主持人问易老师对人们提出的读书无用的说法怎么看,说如果读书无用谁还读呀。易老师说读书本来就是无用呀,读书就是读书,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呀。读书是为了“谋心”而不是“谋生”,读书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修养境界。此所谓“大用无用”。
好似现在大部分国人很功利,不管做什么,是一定要用回报的,得不到回报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
如果读书没有用,那就不要读书了,还是去挣钱来得直接;如果念佛不能保佑心想事成,那还是不要念了;如果帮别人忙而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帮忙,那就不要帮了;如果自己对一个人好,而那个人对自己不好,那就不要对他/她好了;如此等等。
如果做事情必须有所求,或必须有所回报,那事情就复杂了。古往今来,多少爱恨情仇,就是一个“求”字惹的祸。
 
有所求的结果有三种情况:一是满足了,二是没有满足,三是部分满足部分没有满足。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所求没有满足,往往是怨天咒地骂祖宗,再不然跳楼扑江炸城门。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所求只有部分满足,那往往是看不到这部分的满足,所重的是部分的没有满足,从而进入了第二种情况。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所求满足了,本应该是好的了,但人又怎能这般不思进取,就有了更多的求,进入下一个循环,一直循环到第二种情况,或怨气郁结于心,或大口大口吐血,或干脆丢了小命。
故,只要有所求,不管是哪种结果,最终总是会不满足,生出许多烦恼丝来。
 
个人愚见,做事情最好不要有目的性,或者说不要有所求。如果非要给做事加一个目的不可,我想那目的就是做这件事本身。比如说,读书的目的就是读书,恋爱的目的就是恋爱,念佛的目的就是念佛,等等如此。
吾辈非圣非佛非贤,凡人一个,毕竟生活在滚滚红尘中,也不太可能说做事情就一定不能有所求,或者说就一定不要有目的。我想,尽可能少点目的性吧。
 
2010-08-30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