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的关天茶社有一篇文章——“测不准”与参禅——古印度思维阻挡中国科学。该作者称道:为什么中国古代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成绩太少?就是因为接受了印度人否定客观存在的混沌思维啊!
要理清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需要弄明白:一是印度佛学传入中国的时间,这意味着佛学有无可能成为中国思想的源头;二是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关键性思维是什么?这个问题决定着中国的思维方式里面有没有发展自然科学的DNA。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的,史家有诸多争论,最权威最有史实依据的就是东汉说。那在东汉之前呢?中国的思想发展得如何?是处在一个待启蒙阶段等待伟大的印度智慧呢?还是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民族智慧奠基并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呢?
很明显,答案是后者。中国的先秦时代可谓大家辈出,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各种思想蔚为大观,并各自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思想体系,如儒家的孔孟、墨家的墨经、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秦朝的治国学说建立在法家思想基础上,西汉开国则师“黄老学说”……
如果一个思想体系不完备,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成为治国理念的。因此,早在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多元的完备的思想体系。
另外一个问题: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关键性思维是什么?对这个说法,学术界也早有定论:没有完备的逻辑学就没有自然科学。因为逻辑学是以客观存在为对象研究思维方式的科学。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就是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的科学。因此,爱因斯坦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谈及中国在近代自然科学领域落后的原因时就指出:根本在中国没有形成完备的逻辑学。
其实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即墨家学说已经基本完备,墨经六辨已经建立起来完备的古代逻辑学,遗憾的是,墨家学说后来绝迹于后世,以致自先秦以后,中国在逻辑学领域落后了,这于印度佛学没有任何根据。
我这里给出五个中国墨家学说绝迹的理由:
一是先天地不具备语言基础: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有丰富的含义,不像西方的字母,本身只是一个符号,不具备任何意义,这与逻辑学单纯的研究思维方式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如何征服客观世界的唯物活动天然地一致。这也是为什么一度在中国现代思想争鸣里。废除中国字的呼声那么强烈的原因之一。
二是秦以后失去了人才基础:我们知道,墨家都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属于手工业者。秦始皇为修建自己的陵墓将全国能工巧机匠悉数征集(今天我们去西安参观秦陵,仍会被当时的科技工艺之高所震撼),遗憾的是,他们一部分死于政府为保守陵墓秘密的屠杀;一部分被当时的项羽坑杀(秦为了抵抗义军,临时将修建陵墓的民工组织起来,失败后被项羽全部坑杀,30万啊!)
三是秦以后失去了资料基础:这同样是项羽那个武夫所为,攻占咸阳后一把火烧了秦朝宫殿,包括阿房宫。我们知道古代因为印刷工艺落后,经典典籍大多为帝国收藏。而先入咸阳的刘邦的大管家萧何只顾着收集秦朝公文、地图等,致使墨家典籍毁于战火。
四是汉以后失去了政治基础: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使墨家彻底失去了国家政策的认可与扶持,后世帝国治国理念的延续终至于使墨家翻身无望。要知道,在独裁时代没有国家的扶植,一门学问的兴盛是很难想象的!
五是汉以后失去了经济基础: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崇尚农业文明,抑制工商业发展。手工业排在三教九流之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失去了经济基础支持的墨家如何复兴?
以上五点为墨家绝迹于中国的根本。墨学衰落,儒学兴盛,中国人几千年来只有一个老师,在思维方式上追求一致、服从,如此,自然科学自然与中国无缘了!
前一篇:勤能补拙与中国商业的窝里斗
后一篇:品牌周期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