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儿子与姨妈闹“矛盾”
那天晚上有应酬,下午下班没有按时回家。
晚上七点左右,我把电话打回家。这是我十几年的习惯了,无论多忙,都会把我的牵挂和问候由电话传回家,电话里就会传来儿子清脆的声音:“妈妈,你好。”这一声亲昵的抑或带点撒娇味的回答,让我舒服透了,浑身的疲惫或心中的不悦皆会随之荡然无存。
这一次,我把电话打进去,电话里传来的是妹妹气呼呼的声音,接着是儿子哭闹声。
“怎么了,你们慢慢说”,我耐着性子对着电话讲道。
“你儿子拿一百元在外边吃饭”,妹妹不高兴的说。
“不是,钱是我姨妈拿着的”,儿子争辩道。
“天哪,真正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心里想,于是说道,这不是什么大事,你们娘俩好好谈谈,不要争了……
没等我把话讲完,电话就挂了,无论我再如何重拔电话,他们就是不接。
鞭长莫及!这个问题和矛盾由她们娘俩自己解决吧,或许这样,儿子也能学会忍受挫折,懂得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我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公在书房看书,儿子康康和表哥轩儿也躲在自己的房间看闲书,妹妹早已回到她自己家去了。
见到如此惬意悠闲的场景,我也舒心多了。不过我还是找了个机会单独和儿子聊了一下,“儿子,你怎么惹姨妈生气了?”我悄悄的问道。
儿子反驳道:明明是姨妈惹我生气的。说着眼泪噼里啪啦的掉下来,看来还真的委屈。
见一时也难以把问题与儿子谈透,我便说,“好了,你快和表哥洗澡睡觉吧”。
儿子与姨妈闹这么大的“矛盾”还是第一次,闹点“矛盾”也好,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样,“矛盾”也是孩子成长、汲取智慧的源泉。由此,儿子也许会悟出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这样想着,第二天一早便去上班了。
妹妹照样为儿子做好三餐,放到餐桌上。但儿子无论怎么叫姨妈,妹妹耷拉着脸不吭气,象是要彻底惩治儿子“不听话”的臭毛病。
下班回到家,妹妹在厨房做饭,我跟她打招呼也不理我,大有“株连九族”之意。
看来这娘俩的“矛盾”还很深,连我也一并受牵连。要打破僵局,解决矛盾,我是必须要和儿子谈透,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指导他化解与姨妈的矛盾。
我走进自己的卧室,并没有理会与表哥轩儿玩纸牌的儿子。此时妹妹也回她自己家去了。
这两天,准确的讲是7月的7日、8日,儿子与姨妈有“矛盾”,舅舅家的表哥轩儿就成了他的依靠和朋友,好像变成小大人似的,非常听表哥的话,也注意和表哥沟通,俩人一块看书,一块吃饭,一块睡觉,成了形影不离的“铁朋友”。
尽管儿子爱玩纸牌,现在也正和表哥玩的不亦乐乎,但他还是感到问题不妙。于是放下手中的纸牌,走过来,怯怯的对我说:妈妈。
看来,必要的严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立即抓住机会,开始对儿子进行心理攻势,你和姨妈的“矛盾”还没有解决。
“嗯,我叫姨妈,她也不吭气”。儿子如实回答。
“那你给姨妈认错了吗?”我问。
“没有,我觉得,我没有错。我、轩儿、柱儿和琦琦一起跟姨妈建议,中午去外边吃拉面。姨妈说,她没有钱,我就把平时攒的一百元给姨妈,让她剩下再给我。关键是此时我爸爸打电话找我,姨妈对爸爸讲,我自己拿一百元出动吃饭,我就急了、哭了”。儿子申诉着他的理由。
“为什么”?我反问道。
“我爸爸一听我自己拿一百元在外边吃饭,还不得急坏了,还不得到处找我吗!所以,我才跟姨妈急了。再说了,那一百元,我在出家门之前已经交给姨妈了。她在电话里对爸爸讲我拿一百元,就是姨妈讲错了。妈妈,你说我有什么错!我真觉得是姨妈错了”。
儿子如实的叙述了事情的经过,还做了简要分析。
说实话,我真觉得儿子讲的有道理。是他姨妈在表述上不严密,有问题。但是,也不能说儿子就没有错误,最起码他是不应该跟姨妈着急的,晚辈尊重长辈是中国传统美德,岂能不重视?
想到此,便对儿子说:“是的,你姨妈在语言表述上是不够准确,你怕爸爸着着急也是对的。但你跟姨妈着急,就不对了,姨妈四十岁了,比你大的多,也是你的长辈,应该绝对尊重;平时,姨妈多疼你,天天照顾你吃喝、上下学,等等。所以,你处理这件事,尤其是跟姨妈的态度是不对的,要勇于承认错误”。
听了我的话,儿子没有吭气。
我接着说:“好了,妈妈,就说这些,希望明天你就与姨妈和好如初,怎么去和好,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再到第三天下班回到家,儿子、轩儿,还有他姨妈家的柱儿和琦琦正围着他姨妈又说又笑的吃西瓜呢。
12岁儿子与姨妈的矛盾就这样化解了。
这件事一定会在儿子的人生旅途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