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土坑刘氏古民居

标签:
泉港土坑刘氏古民居刘百万旅游施惠清后龙镇 |
分类: 泉港人文 |
泉港土坑刘氏古民居
据谱牒载,刘宗孔传有四子,次子与三子分别徙居云南、广东,长子、四子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土坑的刘氏后裔至今已繁衍22代,延拓出18个自然村共1万余人,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这18个村庄的起始母村。
刘氏一族在这荒原野地开拓创业,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生、主监,至此下传的明清两朝代代皆有入廷为官者。这些才俊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自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土坑村中共建有40多座的古大厝,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
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土坑古民居倒塌毁坏近半,现存有27座,共占地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100多米长,以青石板铺设。
土坑古民居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这些古民居排列井然有序,分8排排列,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为闽南最佳朝向,又便于交通、活动。
刘氏古居群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壮观宏伟,气魄辉煌。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多样。它们皆是砖石、木材结构,那些清初古大厝的石材、衫木是分别从泉州、福州采购的。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可知其建筑坚固程度。
“刘百万”
百年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