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翻译家文档(663)主万

(2018-11-28 21:25:45)
标签:

翻译家

历史

文化

分类: 翻译家文档

摘自《360百科》

翻译家叶治

发表时间:20111210-

 叶治(1924-2004),笔名主万,号方,别名叶世江。

 

《译文论坛》

《洛丽塔》的翻译家主万访谈录(摘录)

发表: 2006-01-13

 ……

 最初读到主万先生译介的作品,十分诧异这个名字,我可是从未见过姓主的。后来了解到,主万先生原叫叶治,号方,别名叶世江。叶治先生常用两个笔名:主万和江士晔。江士哗是他别名叶世江倒读的谐音。而主万则是他别号方的拆字:主字一点,下面是万。这个笔名用长了,人们对它的解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意思,那就是以万民为主,为万民服务。近来也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你主万先生就是要做万元户。他爽朗地回答说:翻译稿费太低,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他是倾心前一种解释的。从他起主万和江士晔这两个笔名来看,我们便可以窥见他高度的文字功力和文化素养了。

  叶治先生祖籍安徽桐城,19249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叶葱奇是古典文学家,母亲也有很好的文化教养。他自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四十年代进上海圣约翰大学研习英国文学和政治学,获得圣约翰大学文学士和政治学学士。解放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英语翻译教研室主任,并兼任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1988年至1993年担任上海市翻译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治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译作,主要译作自《不平凡的夏天》(苏联费定)、《天才》(美国德莱塞)、《有色人种的世界》(美国杜波依斯)、《德莱塞小说集》、《战争与回忆》(美国赫尔曼•沃克)、《阿斯彭文稿》(美国亨利•詹姆斯)、《巴塞特郡记事》(英国特罗洛普)、《南方与北方》(英国盖斯凯尔夫人)、《劳伦斯中篇小说集》、《劳伦斯短篇小说集》,《扑克滩放逐的人们》(美国布•哈特)、《史密斯散文选》等作品。1986年,叶治先生因多年译介美国作家德莱塞、索尔•贝娄、尤多拉•卫尔蒂等人的作品而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颁发的"瓦尔德奖"

  叶治先生虽然是我国获得"瓦尔德奖"的第一人,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他没有去领奖,请人用奖金购买译著赠送给哥伦比亚翻译中心,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相反,叶治先生对译事却看得很重,淡于名利,精于译事。他常说,搞翻译要精通中外语言,还要通晓百事,做个杂家。所以,他译介作品,能做到理解透彻,一丝不苟,译文严谨,富有时代感。

……

  叶治先生已是古稀之人,看上去身材高大,很有精神。炎夏的一天,我到他家造访时,他穿着汗衫短裤,正冒着高温在大干呢!

  问:"叶治先生,请问你几个问题,你是怎么喜欢上外国文学的,怎么走上外国文学翻译这条道路的?"

  叶:"我喜欢上文学,跟我的家庭有关系。拿我这边来讲,我的祖父是桐城派,搞古文的。我父亲又搞旧体诗,也搞古文。所以是这么一个家庭。那么我外祖父方面,也是一个搞文学的家庭。我小时候,很小我母亲就教我四书五经,所以我小学没读过,初中没读过,只好进圣约翰中学,受的是外国文学教育,到了大学就读英国语言文学。这样过后,翻译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

  问:"叶治先生,你看过也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能否说说你喜欢什么作家,什么样作品,比如你译过克罗宁的作品,也译过特罗洛普的作品,这些作家你能否简要地说说他们的特点,好吗?"

  叶:"翻译介绍当然不是对哪一家哪一个作品特别爱好。拿克罗宁来说吧,我翻译过他的《城堡》,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他在本国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定的价值。这样的作品到了解放后我们把它介绍过来,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家,都是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意义的。至于古典作家特罗洛普,也可能是个人偏爱,因为读外国文学的时候,就觉得狄更斯当然是个大名家,然而拿我个人来讲,我不大喜欢狄更斯的文字,他的故事情节非常好,文字并不太好;拿特罗洛普来讲,他的文字非常好,所以这一点来讲也可说是我个人偏爱特罗洛普的,特别是这个作家在我国介绍得很少,可以说在南方就是我翻译了他的作品,北方梅绍武同志也翻译了。上次我们遇到一块的时候都说,我们都是特罗洛普的爱好者。"

  问:"你除了自己译的,称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翻的,你比较喜欢哪一类作品,自己的偏爱吧,能不能说说?"

  叶:"我觉得,比较喜欢总是现实主义的,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些当时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整个现实的情况,而对我们说来有借鉴作用的作品,都是不错的。比如说吧,我前一两年搞的美国作家布勒特•哈特的短篇小说,反映美国当时到西部淘金的西部生活,写得很生动,有时写得如火如荼,我觉得,这一些读者也会喜爱的。"

  问:"那么能不能再说说你是怎么从事翻译的,比如说你怎么挑选作品,或者作些什么准备,或者译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你在翻译上的习惯是怎么样的?"

  叶:"关于这个问题,你说的译不同作家不同的东西,过去翻译上一直争执不下的问题,就是说作者的风格到底能不能翻译过来。我很同意前辈翻译家周煦良的一个意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主要根据原文,照顾原文,至于风格让它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个讲法是最妥当的。至于说翻译,很多青年人看到译者拿稿费,看到书出版以后成名成家,实际上这里头很艰苦.我在学校教书?也跟他们讲,拿我来讲,一部书到手,要翻至少要看两遍,细细读两遍,然后再翻一遍,这是初稿。翻完之后,跟原文还要校一遍。抄好后还要通读一遍,那么以后呢,排出来校样再要看一遍,再修一遍。所以我常常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说一部书出来过后,再叫我看,我不要看了,再读有点腻烦了。

  问:"你怎么从事译作,能不能说说你的习惯?"

  叶:"至于习惯,我刚才已经讲了,一般总是要读两遍,翻一遍,翻译过程,每个字都要仔细推敲。那怕是最普通的词,辞典总是要查查。我两本辞典都翻得很厉害。因为有时候会出冷门,一个大意就会差错。那样就对读者不负责任,对自己也不负责任。所以,翻译是很艰苦的工作。"

  问:"除了这些习惯,你具体是怎么安排你的作息时间?"

  叶:"多年拉下来,到今天已经养成一个固定习惯,有人喜欢清晨大搞,那末我喜欢搞深夜(插:晚上比较安静。)现在年纪大了,搞得早一点。过去不过十二点,是不会搁下笔来,都是搞夜工。这样一来,早上睡得比较晚。所以搞了这么多年下来,是个人爱好了。"

  问:"你从事翻译已经四十多年了,能不能再说说你在翻译中的甘苦和体会,你有哪些打算和追求?"

  叶:"我在大学里也教他们翻译,我曾经讲过,翻译家需要做一个杂家。就是说你什么都要懂一点,不是要精通,稍微懂一点最好。比方说,过去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我们集体翻译《战争风云》的续集《战争与回忆》,这里头就碰到讲到战争时候潜水艇的问题,你如果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翻译,有些情况,有专用术语,还有些东西,你要不晓得情况,你也没有办法把它表达出来,表达得好。所以,我们有时要去请教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请教有关情况。就像我翻译《巴彻斯特养老院》,里面讲到英国国教宗教方面,你最好也能懂一点,那末你才能表达透彻,否则人家看了也不理解。我完全同意翻译家要做一个杂家。因此你要精通的是两种语言,其余方面你要做一个杂家。"

  问:"你现在正进行哪些翻译工作?"

  叶:"今年夏天,我笑了,译文很照顾我,没想到这么热。上海译文出版社接了一部书,买了版权,是一部文化史,叫《创业史》。《创业史》有文学部分,他们要赶出来,请我手头东西搁一搁,先翻这个。当时给我16万字样子,要我6月到9月底完成。我看了看,我还了他们6万字,只搞10万字。我说现在老了,不行了,16万字叫我这么赶,我吃不消。我没有想到今年夏天会这么热。所以今年整个暑假一直赤膊上阵,一直抓得很紧,没停,现在初稿已经完了,我在校。我翻译的这部分,从《十日谈》的作家卜迦丘,到狄更斯,主要介绍十个作家,里头有莎士比亚、弥尔顿、塞万提斯,还有写《巨人传》的拉伯雷,这一个个作家,它是一部像文化史的作品。接下来天津还要我搞一点散文,天津出了一套散文的东西。我觉得搞了这么多年小说下来,再搞点散文,也是有意义的。"

  问:"除了外面请你搞的,你有没有一个设想,这么多年下来你比较欢喜哪个作家,自己想搞的,想着手翻的作品有没有?"

  叶:"过去我搞过德莱塞的《天才),当然跟过去一个老朋友一块搞的,还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搞过一个德莱塞的短篇小说集。接下来,明后年希望搞一部叫《谈我自己》,德莱塞做过新闻记者,这部书是他自传体小说,讲他做新闻记者的情况。这部书还是很有意义,他提到、涉及到他写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这些材料是怎么来的,还有从《天才》里头看得出有很多就是他自己。所以这个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这是他两部自传体小说里的一部,是写他早年做记者生活的。这部上海译文出版社已决定要出的。"

  问:"希望能早日读到你这些译作。"

                       19948

 

 

怀念翻译家主万

2006-3-6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鲲西

    译文出版社近期推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全译本,书封上大书资深翻译家主万翻译,确实这不仅是一全译本,而且是译文至佳的译本。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小说中的一部奇作,远离祖国,不用母语,而用非母语的英文撰作,虽然身上流淌着的是古老的俄罗斯的血脉,但却长期留滞巴黎,而后走向更为陌生的新大陆。语言、文字、文化,在他心灵与视觉上产生了几乎近于扭曲的反应,这样的书既是虚构又是作者内心极不平静对于这个陌生世界的独特审视。其结果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陷于迷惘的情感世界。读者如若冲着全译中这样的商业标志去读它,就辜负了作为一部艺术品的纳博科夫的心血。

   这个全译本所显示译者的高水平还不在于书中有大量的法文和古典典故的诠释,难在于原作者本身在接触这陌生的世界和它的文化在视觉上产生的扭曲,从而形成文字语言的颠倒和变形,而这是非有高超的外文修养难以准确侈译的。这正是这个全译本的可贵之处。

  我有幸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认识主万,主万君原名叶治,字世将,祖籍安徽,家世旧学渊源深厚,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七七事变后原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王文显先生择居上海并执教于约翰,而且依然讲授莎士比亚,主万主修英文学,听讲并留下五巨册笔记,正是这样奠定了他旧学和外文的基础。五十年代初读书界渴望读苏联小说,主万正是此时开始他的译书生涯,一半也为生计之故。随后才肆力于侈译英美文学作品。彼时与主万时常晤谈,深得论文谈艺之乐。由于我耽爱亨利•詹姆士小说,因此怂恿主万译詹姆士,因为我以为惟主万力能胜任。詹姆士小说主题有时晦涩多义,而尤难的是詹姆士的词汇与句法直接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的艺术观,换言之小说中看似平易的文体非细心地体会就难以准确传译。而这是需要极高的外文水平,主万恰好是具备了这样水平的译者。与他相处数十年中我看到他译的詹姆士的一个中篇小说《阿斯彭文稿》,那也是极难得的好译本。

  看到《洛丽塔》出书,我怀着与老友畅叙的心情,未料竟从出版社熟人处惊悉主万已于二年前辞世,正是书在人亡,悲痛之极我难以掩抑泪如泉迸。

  译事三难信、达、雅,主万的著译庶几近之,正是他的遗译留在人世,可作为后人的楷模与良师益友,这应当就是对他最好的和永久的怀思。

(鲲西,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著有《三月书窗》《清华园感旧录》《听音小札》等。)

 

 

     两代翻译人倾力接棒 普利策获奖作品<</span>中性>推出

20080222日  来源:新闻晚报 

  美国知名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在国际知识界掀起热烈讨论的力作《中性》于2003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中译本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主万、叶尊父子二人前赴后继,合力译成。

  这部囊括包括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在内的四项国际文学奖的作品,凝聚了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九年心血,故事浅近又悠远,被称为近年来英语严肃文学的翘楚之作,并以其扣人心弦的可读性赢得图书市场青睐,至今已被译成33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300万。

  该书的翻译由知名翻译家主万与叶尊共同完成。这对家学渊源深厚的父子翻译家,之前也曾共同翻译过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性》的第一卷和第三卷由父亲主万所译,第二卷和第四卷则由儿子叶尊所译,因为主万先生不幸故世,译稿的整理、统一等工作最后由叶尊完成。

   作者: 记者谢正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