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文档(663)主万
(2018-11-28 21:25:45)
标签:
翻译家历史文化 |
分类: 翻译家文档 |
摘自《360百科》
翻译家叶治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10日 -
《译文论坛》
《洛丽塔》的翻译家主万访谈录(摘录)
发表: 2006-01-13
最初读到主万先生译介的作品,十分诧异这个名字,我可是从未见过姓主的。后来了解到,主万先生原叫叶治,号方,别名叶世江。叶治先生常用两个笔名:主万和江士晔。江士哗是他别名叶世江倒读的谐音。而主万则是他别号方的拆字:主字一点,下面是万。这个笔名用长了,人们对它的解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意思,那就是以万民为主,为万民服务。近来也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你主万先生就是要做万元户。他爽朗地回答说:翻译稿费太低,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他是倾心前一种解释的。从他起主万和江士晔这两个笔名来看,我们便可以窥见他高度的文字功力和文化素养了。
叶治先生祖籍安徽桐城,1924年9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叶葱奇是古典文学家,母亲也有很好的文化教养。他自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四十年代进上海圣约翰大学研习英国文学和政治学,获得圣约翰大学文学士和政治学学士。解放后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英语翻译教研室主任,并兼任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1988年至1993年担任上海市翻译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治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译作,主要译作自《不平凡的夏天》(苏联费定)、《天才》(美国德莱塞)、《有色人种的世界》(美国杜波依斯)、《德莱塞小说集》、《战争与回忆》(美国赫尔曼•沃克)、《阿斯彭文稿》(美国亨利•詹姆斯)、《巴塞特郡记事》(英国特罗洛普)、《南方与北方》(英国盖斯凯尔夫人)、《劳伦斯中篇小说集》、《劳伦斯短篇小说集》,《扑克滩放逐的人们》(美国布•哈特)、《史密斯散文选》等作品。1986年,叶治先生因多年译介美国作家德莱塞、索尔•贝娄、尤多拉•卫尔蒂等人的作品而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颁发的"瓦尔德奖"。
叶治先生虽然是我国获得"瓦尔德奖"的第一人,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他没有去领奖,请人用奖金购买译著赠送给哥伦比亚翻译中心,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相反,叶治先生对译事却看得很重,淡于名利,精于译事。他常说,搞翻译要精通中外语言,还要通晓百事,做个杂家。所以,他译介作品,能做到理解透彻,一丝不苟,译文严谨,富有时代感。
……
问:"叶治先生,请问你几个问题,你是怎么喜欢上外国文学的,怎么走上外国文学翻译这条道路的?"
叶:"我喜欢上文学,跟我的家庭有关系。拿我这边来讲,我的祖父是桐城派,搞古文的。我父亲又搞旧体诗,也搞古文。所以是这么一个家庭。那么我外祖父方面,也是一个搞文学的家庭。我小时候,很小我母亲就教我四书五经,所以我小学没读过,初中没读过,只好进圣约翰中学,受的是外国文学教育,到了大学就读英国语言文学。这样过后,翻译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
问:"叶治先生,你看过也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能否说说你喜欢什么作家,什么样作品,比如你译过克罗宁的作品,也译过特罗洛普的作品,这些作家你能否简要地说说他们的特点,好吗?"
叶:"翻译介绍当然不是对哪一家哪一个作品特别爱好。拿克罗宁来说吧,我翻译过他的《城堡》,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他在本国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定的价值。这样的作品到了解放后我们把它介绍过来,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家,都是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意义的。至于古典作家特罗洛普,也可能是个人偏爱,因为读外国文学的时候,就觉得狄更斯当然是个大名家,然而拿我个人来讲,我不大喜欢狄更斯的文字,他的故事情节非常好,文字并不太好;拿特罗洛普来讲,他的文字非常好,所以这一点来讲也可说是我个人偏爱特罗洛普的,特别是这个作家在我国介绍得很少,可以说在南方就是我翻译了他的作品,北方梅绍武同志也翻译了。上次我们遇到一块的时候都说,我们都是特罗洛普的爱好者。"
问:"你除了自己译的,称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翻的,你比较喜欢哪一类作品,自己的偏爱吧,能不能说说?"
叶:"我觉得,比较喜欢总是现实主义的,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些当时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整个现实的情况,而对我们说来有借鉴作用的作品,都是不错的。比如说吧,我前一两年搞的美国作家布勒特•哈特的短篇小说,反映美国当时到西部淘金的西部生活,写得很生动,有时写得如火如荼,我觉得,这一些读者也会喜爱的。"
问:"那么能不能再说说你是怎么从事翻译的,比如说你怎么挑选作品,或者作些什么准备,或者译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你在翻译上的习惯是怎么样的?"
叶:"关于这个问题,你说的译不同作家不同的东西,过去翻译上一直争执不下的问题,就是说作者的风格到底能不能翻译过来。我很同意前辈翻译家周煦良的一个意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主要根据原文,照顾原文,至于风格让它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个讲法是最妥当的。至于说翻译,很多青年人看到译者拿稿费,看到书出版以后成名成家,实际上这里头很艰苦.我在学校教书?也跟他们讲,拿我来讲,一部书到手,要翻至少要看两遍,细细读两遍,然后再翻一遍,这是初稿。翻完之后,跟原文还要校一遍。抄好后还要通读一遍,那么以后呢,排出来校样再要看一遍,再修一遍。所以我常常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说一部书出来过后,再叫我看,我不要看了,再读有点腻烦了。
问:"你怎么从事译作,能不能说说你的习惯?"
叶:"至于习惯,我刚才已经讲了,一般总是要读两遍,翻一遍,翻译过程,每个字都要仔细推敲。那怕是最普通的词,辞典总是要查查。我两本辞典都翻得很厉害。因为有时候会出冷门,一个大意就会差错。那样就对读者不负责任,对自己也不负责任。所以,翻译是很艰苦的工作。"
问:"除了这些习惯,你具体是怎么安排你的作息时间?"
叶:"多年拉下来,到今天已经养成一个固定习惯,有人喜欢清晨大搞,那末我喜欢搞深夜(插:晚上比较安静。)现在年纪大了,搞得早一点。过去不过十二点,是不会搁下笔来,都是搞夜工。这样一来,早上睡得比较晚。所以搞了这么多年下来,是个人爱好了。"
问:"你从事翻译已经四十多年了,能不能再说说你在翻译中的甘苦和体会,你有哪些打算和追求?"
叶:"我在大学里也教他们翻译,我曾经讲过,翻译家需要做一个杂家。就是说你什么都要懂一点,不是要精通,稍微懂一点最好。比方说,过去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我们集体翻译《战争风云》的续集《战争与回忆》,这里头就碰到讲到战争时候潜水艇的问题,你如果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翻译,有些情况,有专用术语,还有些东西,你要不晓得情况,你也没有办法把它表达出来,表达得好。所以,我们有时要去请教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请教有关情况。就像我翻译《巴彻斯特养老院》,里面讲到英国国教宗教方面,你最好也能懂一点,那末你才能表达透彻,否则人家看了也不理解。我完全同意翻译家要做一个杂家。因此你要精通的是两种语言,其余方面你要做一个杂家。"
问:"你现在正进行哪些翻译工作?"
叶:"今年夏天,我笑了,译文很照顾我,没想到这么热。上海译文出版社接了一部书,买了版权,是一部文化史,叫《创业史》。《创业史》有文学部分,他们要赶出来,请我手头东西搁一搁,先翻这个。当时给我16万字样子,要我6月到9月底完成。我看了看,我还了他们6万字,只搞10万字。我说现在老了,不行了,16万字叫我这么赶,我吃不消。我没有想到今年夏天会这么热。所以今年整个暑假一直赤膊上阵,一直抓得很紧,没停,现在初稿已经完了,我在校。我翻译的这部分,从《十日谈》的作家卜迦丘,到狄更斯,主要介绍十个作家,里头有莎士比亚、弥尔顿、塞万提斯,还有写《巨人传》的拉伯雷,这一个个作家,它是一部像文化史的作品。接下来天津还要我搞一点散文,天津出了一套散文的东西。我觉得搞了这么多年小说下来,再搞点散文,也是有意义的。"
问:"除了外面请你搞的,你有没有一个设想,这么多年下来你比较欢喜哪个作家,自己想搞的,想着手翻的作品有没有?"
叶:"过去我搞过德莱塞的《天才),当然跟过去一个老朋友一块搞的,还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搞过一个德莱塞的短篇小说集。接下来,明后年希望搞一部叫《谈我自己》,德莱塞做过新闻记者,这部书是他自传体小说,讲他做新闻记者的情况。这部书还是很有意义,他提到、涉及到他写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这些材料是怎么来的,还有从《天才》里头看得出有很多就是他自己。所以这个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这是他两部自传体小说里的一部,是写他早年做记者生活的。这部上海译文出版社已决定要出的。"
问:"希望能早日读到你这些译作。"
怀念翻译家主万
2006-3-6
(鲲西,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著有《三月书窗》《清华园感旧录》《听音小札》等。)
2008年02月22日
美国知名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在国际知识界掀起热烈讨论的力作《中性》于2003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中译本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主万、叶尊父子二人前赴后继,合力译成。
这部囊括包括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在内的四项国际文学奖的作品,凝聚了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九年心血,故事浅近又悠远,被称为近年来英语严肃文学的翘楚之作,并以其扣人心弦的可读性赢得图书市场青睐,至今已被译成33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300万。
该书的翻译由知名翻译家主万与叶尊共同完成。这对家学渊源深厚的父子翻译家,之前也曾共同翻译过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性》的第一卷和第三卷由父亲主万所译,第二卷和第四卷则由儿子叶尊所译,因为主万先生不幸故世,译稿的整理、统一等工作最后由叶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