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文档(661)朱湘
(2018-11-26 22:10:50)
标签:
翻译家历史文化 |
分类: 翻译家文档 |
《百度百科》(摘录)
简介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字子沅,安徽太湖县人,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当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后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 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
著作
《夏天》 (诗集)1925,商务
《草莽》 (诗集)1927,开明
《石门集》 (诗集)1934,商务
《文学闲谈》 (评论集)1934,北新
《中书集》 (散文、评论集)1934,生活
《海外寄霓君》 (书信集)1934,北新
《朱湘书信集》1936,天津人生与文学社
《永言集》 (诗集)1936,时代,遗著
翻译
《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北新
《英国近代小说集》英国怀特等着,1929,北新
《番石榴集》 (诗)阿拉伯穆塔密德等着,1936,商务
《豆瓣读书》
好男人朱湘读《孤高的真情:朱湘书信集》
2008-01-13
朱湘,籍贯安徽太湖,1904年出生于湖南沅陵,故,字子沅,妻子原名刘采云,婚后朱湘为其改名为季霞,后定名为刘霓君。
朱湘父亲朱延熙,历任江西学台、湖北盐运使、湖南按察使等官职,续弦为湖广张之洞总督胞侄女,育有两女四男,朱湘最小。朱湘三岁丧母,十岁随告老还乡的父亲返回安徽祖居。六岁启蒙,聪颖倔强。父亲去世后,幼失怙恃,手足不亲。根据父亲遗愿,朱湘随同父异母的大哥(一说是伯父的儿子过继)到南京读书,1919年考入清华。成绩突出,开始展露新诗才华,与杨世恩、饶孟侃、孙大雨并列为清华四子。朱湘个性狷狂,为抵制清华早餐点名等不合理制度,被记三个大过后开除。后回南京与指腹为婚的刘采云结婚,婚礼在时任南京政府官职的大哥朱文焯家举行,长兄为父,朱湘坚持不按旧俗跪地叩头,只肯鞠躬,大哥气极砸场,朱湘连夜携新娘子离去,借住寡居的二嫂薛琪瑛家。兄弟自此反目再不来往。
1926年秋天,在朋友们的奔走下,朱湘复学清华。
1927年8月,清华公费派遣朱湘至美国劳伦斯大学留学。
……
1929年,受闻一多邀请,朱湘回国,欲往武汉大学任教。
回国后,在饶孟侃等的劝说下,朱湘放弃去武汉,改到安徽大学任教,任英文系主任。这段时间,大约是朱湘一生中较为安稳愉快的日子。很快,物价飞涨,安大欠薪,派系纷争严重,加上与安大在教程上的不和,朱湘辞职。从此四处求职无门,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穷困到什么地步了呢?在安庆的时候,朱湘与霓君生下的第三个孩子被活活饿死(一说无钱治病而死)。亦曾试过没钱买票,在轮船上被茶房讥讽。12月4日,朱湘向二嫂薛琪瑛借20元钱,说要去南京一趟。回寓所与妻子吵了一架,当晚上了开往南京的轮船。第二天凌晨 6时许,船采石矶,朱湘一面高颂海涅的诗,一面纵身跃入江中,有人扔下救生圈,但朱湘拒绝了。 此时,是1933年12月5日,朱湘年仅29岁。
朱湘死后,传闻霓君进了尼姑庵,1974年去世。朱湘生前百般疼爱的儿子小沅(朱海士)四处流浪,闻一多曾让小沅考西南联大,去投靠他。可等小沅到达昆明的时候,闻家骅先生已经遇刺身亡了。小沅后来因历史问题,被送到煤矿劳教二十年,已于1978年死于职业矽肺病。九十年代初,有人看到只剩一条腿的已经六十多岁小东在昆明摆地摊卖短裤。朱湘的另一好友把朱湘诗学发扬继承的希望寄托在朱湘的孙子小沅的长子朱细林身上,称其“喜读泰戈尔、雪莱、波特莱尔”。
……
朱湘也是很孩子气的,比如有封信解释为何给她起名霓君,又附带讲了一个关于东方朔跟皇帝耍智慧,最后皇帝送了东方一条猪的事,朱湘又是抱怨又是撒娇地说:“这个故事,我的霓君,我的细君,我的小皇帝,你看这有点趣味吗?我如今在外国省俭自己,寄钱给你,别的同学是不单不寄钱回家,有时还要家里寄钱,你看我比起东方朔先生来,也差不多吧?我想我寄回家的钱,总不止买一条猪罢……”大笑。
如果是八卦杂志的话,或许可以另起一个标题:好男人朱湘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另一个女人,便是朱湘的二嫂薛琪瑛。薛女士是名门之后,早年留学法国。曾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译作,是名噪一时的翻译家。二嫂给朱湘设计了美好前程,送他学英文,鼓励他考清华,在他留学期间频繁书信鼓励他,曾多次在物质上资助他,给予了母亲般的关爱与照顾。只可惜,朱湘生性敏感,狷介,直言,辜负了二嫂对他的期望。在这本书里,朱湘多次对妻子说,待景况改善后,要接二嫂同住。“二嫂说薛姻伯下半年安葬,她还要帮着料理半年,明年春天想必她就不再住在娘家了。只望我这事情没有变动,作了半年,这半年里替二嫂当心找一个武昌的学校教书,那时接二嫂到武昌同住。不是最好吗?如意珠秋天听说要考杭州的艺术院,春假暑假,可以回武昌家里过……”(看上下行文,如意珠应该是二嫂的女儿,朱湘的侄女)。在朱湘自杀,霓君避世后,薛女士到孤儿院接出小沅。至此,朱湘生前的至交,开明书店的赵景深做主,把积欠朱湘稿费攒成的开明书店600元股款转至薛女士名下。
……
全文文史引用均来源于书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