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文档(319)缪灵珠
(2018-01-11 23:10:20)
标签:
翻译家历史文化 |
分类: 翻译家文档 |
《百度百科》
缪朗山
笔 名: 缪灵珠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0-1978
民 族: 汉族
广东中山人。大学毕业。1944年后历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香港大学英国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负责人。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缪灵珠美学译文集》、《西方文艺理论史纲》,译著《俄国文学史》([俄]高尔基著),《美学论文选》([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等。
缪朗山先生生前从事西方文学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终生勤奋、治学严谨。他为撰写《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亲自从希腊文、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的原著翻译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不少译文目前仍属于唯一的汉译本。
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全四册)
【作 者】缪灵珠 译,章安祺
编订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为古代部分,包括古希腊罗马(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占努斯、卢奇安、普洛提诺斯)和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薄伽丘、特里西诺、斯卡利格、明图尔诺、钦齐奥、扣斯特尔书特罗、塔索);
第二卷为近代部分(上),包括欧洲古典主义(布瓦洛、蒲柏)、英国经验主义(舍夫茨伯里、艾迪生、哈奇生)和德国古典美学(鲍姆加登、席勒、谢林、叔本华);
第三卷为近代部分(下),包括欧洲浪漫主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皮科克、雪莱、雨果)和俄国现实主义(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四卷为现代部分,即二十世纪美学(尼采、布雷德利、朗格、柏格森、桑塔亚那、荣格、布洛、理查兹)。
【编辑推荐】本书译者是已故的著名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缪朗山先生,缪灵珠是他发表译文时的署名。
缪先生生前从事西方文学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终生勤奋,治学严谨。他为撰写《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亲手从希腊文、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的原著,翻译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不少译文目前仍属唯一的汉译本。这些译著有的已经发表,还有近百万字尚未出版。
缪先生逝世后,领导和家属委托我整理编订先生的遗稿。我明白这项工作的意义,也深知任务的繁难,然而作为他的学生,我感到义不容辞。因此,继整理完缪先生的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之后,又编订了《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以解研究资料匮乏之难,也偿先生一生辛劳之遗愿。
缪先生的美学译文,尚未构成西方美学史料的完整体系。本书基本按原作者的出生年代划分卷次编排顺序,适当照顾流派和国别。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为古代部分,包括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第二卷和第三卷为近代部分,包括欧洲古典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欧洲浪漫主义和俄国现实主义;第四卷为现代部分,即20世纪西方美学论著。
本书几乎收集了缪先生的全部美学译文,这些译文有的已经公开出版,有的曾在系内油印,而大部分译作没发表过。在这些遗稿中,既有已经校订业已誊清的定稿,也有未经校订尚未完成的草稿。在编订中,凡是没校订过的草稿,都根据英文本进行了校订;少数曾发表过的译文,也对照原文做了必要的修正。凡属此种情况都在译文后注明,如有不当之处应由编订者负责。
为了便于读者参阅,编订者对各美学家做了简短的评介,对译文中较重要而又较生僻的人物和典故加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注文后加上“编者”字样,以区别于译者注。由于原稿中的译名很不统一,在编订中凡人名和书名尽量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的译法,该书上没有的则从《辞海》;至于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中的人物和地名,则基本以《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小辞典》为准。此外,译文所根据的文本,凡缪先生已写明的一律保留;凡无从查考的只好阙如。
在本书编订过程中,曾得到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赵澧教授的关怀和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是理应受到感谢的。
由于编订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章安祺
1985年夏
(苏)塞尔格叶夫(В.С.Сергеев) / 缪灵珠 / 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 乔治•桑塔耶纳 / 缪灵珠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缪朗山文集出版(9卷)出版
2010-12-21
本丛书是已故的著名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缪朗山先生(笔名缪灵珠)的作品集。
缪先生终生勤奋,治学严谨,注重钻研原著,惯于独立思考。他著述所需的文献资料大都根据希腊文、拉丁文、英文、俄文、法文、德文的原文本亲自翻译,其中不少目前仍属唯一的汉译本。所写著作均为授课讲稿或提纲,当时虽然时间紧迫,但他仍旧一丝不苟。
《缪朗山文集》由先生生前发表的著作及其遗稿,经编辑校订汇集而成,共分九卷,前七卷为译著,后两卷为专著:
1
2
3
4
5
6
7
8
9
缪朗山(1910—1978),广东省中山县人,早年随家迁居澳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内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了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47年,因参与进步活动而被捕,经营救出狱后送往香港。1949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来京,先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任中科院文研所研究员。1961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停办期间,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78年,缪先生因病逝世。
缪先生生前从事西方文学和西方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开辟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西方文艺理论史的课堂,翻译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为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创性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