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翻译家文档(290)陆蠡

(2017-12-28 18:49:58)
标签:

翻译家

历史

文化

分类: 翻译家文档

《百度百科》(摘录)

百科名片

陆蠡,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中文名:   陆蠡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天台

    出生日期: 1908

逝世日期: 1942

性别: 男

字:   圣泉

人物简介

陆蠡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人物经历

  著名散文家陆蠡

  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小?)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 星》于19368月问世后,1938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8月, 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

 

《悠悠书吧》

[著作书目

海星(散文集)1936,文生 

竹刀(散文集)1937,文生 

囚绿记(散文集)1940,文生 

[翻译书目

葛莱齐拉(长篇小说)法国拉玛尔丁著,1936,文生 

罗亭(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36,文生 

烟(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0,文生 

(陈雷)

 

诗心透明

——抗日英烈陆蠡的诗人情怀

时间:20100209日来源:临海新闻网

在中国的文坛上,陆蠡是以散文大家而著称于世,但也常常被人们尊为诗人。自从他在1942年为保护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而被日寇杀害之后,好友巴金等便一再在各报刊上发表文章寻找陆蠡,呼唤他归来。19461月,陆蠡当年创办主编的《少年读物》复刊,并改为月刊,卷期续前,在复刊的《少年读物》上,刊出了《陆蠡纪念特辑》,执笔者有巴金、靳以、怀玖、雨田、单复等作家。许粤华(雨田)在《期待着你回来》一文中说:“你对自然科学有广博的修养,对文艺有丰美的天赋,你的脚可以行走数百里的山路,你的手可以锻铁,会打开别人无法开启的瓶子,而同是那一双手,又善画画并弹奏钢琴。你是一个言行一致的好教师,一个诗人,有时又是一个会计或事务员……”好一个立体的多才多艺诗人的浮雕。

    陆蠡,1908516日生于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原名陆考源,字圣泉。他儿时即喜爱背诵儿歌、童谣、古诗词,被戏称为是“挂着鼻涕虫的小机灵”,因而被当地的私塾老师兰畦先生看中,动员陆蠡毕业于师范学堂曾受维新洗礼的父亲柳川让小圣泉才只5岁便上学读书。

    进大学后,他和诗文有交情,不但常常写诗,还曾将中国的古诗翻译成英文或法文。1927年,陆蠡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时,也曾给汤独新写了一封诗体信:“笃信:

    秋风萧瑟,

    秋意盈袖,

    问,你别后可曾消瘦?

    你别后可曾消瘦?

    秋意阑珊,

    秋容孤秀,

    秋在杨柳梢条,

    秋在愁人心头;

    秋在愁人心头。”

    在读大学时,陆蠡也曾翻译了许多各国的儿童诗,后来陆续发表在《少年读物》上。

    19364月,陆蠡完成了他的第一本译作,那是法国诗人拉玛尔丁的诗体小说《葛莱齐拉》,列为《文化生活丛刊》第九种出版了。陆蠡的法文基础,是他在南翔柴塘立达学园教书时自学的,进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后,仍在勤学苦练。他特别欣赏《葛莱齐拉》中最后题为《初悼》长诗中六次反复吟唱的这四句:

    “但我缘何念念于这既往的情景?

    任风在号,任涛在吟;

    去罢,去罢,悲之念。

    我宁幻想,不愿涕泣泫零。”

    他认为,结合小说对贫苦渔民葛莱齐拉一家祖孙三代的贫穷生活描写,对早逝少女的哀悼,达到了唤起全书情节高度融会贯通的艺术效果。

    抗战期间的1941年,陆蠡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曾为王统照自费编印过一本用诗经和楚辞等古文格式翻译英美诗人作品的《题石集》,一直亲自做印刷和校对工作。这本古色古香古籍模样的64开线装书,直排、楷体,宣纸印刷,天地头宽敞,封面玄色,印有“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印行,定价一元五角,王统照译辞”字样。书中的诗作,绝大部分是歌颂民族独立,反侵略反压迫之作,其中有三个诗人的作品还是首次介绍到中国,非常珍贵。译者在《后记》中说:“本集幸得陆蠡先生在印刷校对上予以极大助力,译者殊深感谢。”不久,王统照又出版了一本抗战题材的小说集《华亭鹤》,他在送给陆蠡的一本中,另笺题赠了一首诗:

    “人海藏身百未谐,

    几季丧乱动心哀。

    偷闲偶托虞初意,

    白雪吟成徒费才。

    以此册赠陆蠡,识以小诗,藉达吾意,卢生”。

    这张题笺一直压在陆蠡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陆蠡失踪后,这张题笺不知怎的又会回到王统照手中,后来印在了《王统照文集》第二卷前。在上海成了“孤岛”的时期,陆蠡还曾翻译过许多法国、西班牙及阿富汗等国的诗歌、童话及单篇的科学论文。巴金不只一次地说过:“像陆蠡这样的人才,不能安顿下来翻译几部分,真是中国文化界的大损失。”

    刚走上工作岗位,到泉州平民中学教书时,初入手文学创作,便驾驭了一种难度很大,具有两栖性的文学品种——散文诗。

    在那些清新委婉的诗质散文中,他将自己的正直、谦逊、质朴和待人的忠诚、无私、沉稳,用优美的文字融为一体。这正如他自己所说,对于作品的思想,“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在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海星》中,散文诗占了很大比重。这些作品,全都以诗情见长,意趣无穷,如排在该书首篇的《黑夜》,结尾这样写:“黑夜,是自然的大帷幕,笼罩了过去,笼罩了未来,只教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光辉中开始进取。”这是以诗人的第三只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神来之笔,没有这点悟性,诗文便难以空灵有神。

  在陆蠡留下的手稿中,我惊喜地翻到一本他将中国古诗翻译成外文的珍贵手迹。这本手稿共20多页,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唐诗和诗经,另一部分是20多首反映茶乡生活的系列组诗。

    这组反映茶农生活的抒情民歌,都是歌颂劳动的艰辛和快乐,爱情的坚贞且美好的纯情之作,全部译作找不到原作者的姓名。极有意思的是,各首诗之间都有着相关连的内在联系,有简单的情节串连起一条翻腾诗情画意的诗之清溪。试看开头两首,即是描画茶农在晓色空蒙的早晨去采茶的情景:

(一)

侬家住在万山中,

村南村北尽茗社。

晴后雨前忙不了,

朝朝早起课茶工。

(二)

空蒙晓色罩山红,

露叶三芽未易降。

不识为谁来解渴,

教侬辛苦日双双。

    在这组诗的其他篇章中,茶农的劳动情景历历在目,名牌茶叶品种“旗枪”、“雀舌”、“龙团”一一点出,细细道来,字字情深。从远远呼应着劳动的艰辛有损玉颜,再转入劳动中的美好想象,妙在又常常首尾关连。

    这组很有茶乡特色的抒情长卷,诗风统一,质朴自然,形象生动,用词通俗,民歌味十足,绝少书卷气。陆蠡化了许多精力去翻译这组诗,可见他诗心之纯真,这正如他的为人,质朴中蕴藏丰富,而外表又宁静似一潭寒碧。如果有人能将这组民歌艺术地再现于银幕和画图中,一定能散发出更迷人的诗情画意。

  作者:□蔡庆生     编辑:张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