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山之恋》英译看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
|胡春晓__知识与创新杂志社(摘录)
二、《荒山之恋》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荒山之恋》是中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作品从表面上看讲的是大提琴手和金谷巷女孩的婚外恋,实则是探讨女性的情爱追求与男性社会的矛盾,展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心态和超越。女主人公金谷巷女孩相貌出众,聪慧机智,从小就有自觉的性别意识而且运用得游刃有余。男主人公的妻子柔韧坚强,担任着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她在得知丈夫的婚外恋后,虽然很痛苦却还是表现出了宽容。相反,男主人公却是一个腼腆而懦弱的男人,根本不值得两位女性的爱。女强男弱的性别倒错,颠覆了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张扬了女性意识。这部作品也一直以来被当作女性主义作品进行解读。
三.关于译者孔慧怡
《荒山之恋》的英译者是香港女翻译家孔慧怡博士,她的一系列翻译作品均为女性作家所写,主要有:大陆女作家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和《荒山之恋》;香港女作家西西的《我城》和《浮城志异》等,可见她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在与穆雷教授的访谈中,孔慧怡表达了自己对女性译者身份的认同。她指出,从翻译史的角度来看,女性从事翻译活动在中国几乎没有系统记载,而如今内地翻译界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也比国外和港台地区更为严重。孔慧怡表示,作为女译者,她更偏向于选择女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因为她和女性作者有着共同的女性经验,在翻译时“有一种每一个细胞都投入的感觉,这是翻译男性作品时很少有的感受”。她自己就曾经在翻译王安忆“三恋”中的另一“恋”《小城之恋》的过程中因为感动而边译边哭。可以看出,孔慧怡在翻译的选材方面的确受到了性别因素的影响。
四、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在《荒山之恋》英译中的彰显
下文将从译本序、词汇、句法、篇章等4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考察译者孔慧怡是如何在译文中彰显其女性主义意识的。
翻译史研究的可喜收获——评孔慧怡著《重写翻译史》-外语与翻译-...
一、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
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隐喻,如“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译文是“不忠的美人”等,这些比喻中往往隐含着对女性的不敬和对译作价值的贬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近进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目标就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通过翻译为女性争得权益,特别是话语权。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谢丽.西蒙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的对象是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或女性主义文本。翻译不是原作的复制,而是知识和意义的再生,这种再生和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有关。所谓的女性主义意识,就是以人道主义的情怀,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女性的关注和同情。西蒙、弗洛图等还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女性主义译者对女性主义先锋小说中“女性主义意图的扩张和发展”,总结并推广了3种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干预文本的方式: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以及劫持(hijacking)。此外,在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还出现过多种“新奇”和“出位”的手段,目的就是要使“女性的声音在译文中尽量被听到,女性的身影在译文中尽量被看到”,以达到颠覆男性在社会和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目的。女性主义译者坦率宣称翻译就是重写(Rewriting),忠实既不是对原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方案——一项作者和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的。尤其在面对具有明显女性主义创作倾向的作品时,作者和译者共同忠实于“女性”议题这一隐性的写作方案。
在中国,由于西方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浪潮并不存在,中国就性别与翻译的研究相对滞后,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研究仍然集中在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介绍、梳理上,对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作品的研究较少,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语境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孔慧怡翻译的《荒山之恋》作为案例,考察译者的性别意识是否在其翻译作品中有所体现,以证明新时期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话语的大量传入对中国当代翻译实践的可能影响。
《搜狐网》
孔慧怡,香港出生,倫敦大學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出掌翻譯研究中心,兼任國際刊物《譯叢》主編,歷時二十年,期間推動國際學人研究亞洲翻譯傳統,又以史料先行的方針重寫兩千多年的中國翻譯史,同時亦以英譯中國文學見重於漢學界,並多年從事文藝創作。十年前離開學術界,尋找個人空間。
《人和网
读书》
《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
作者:孔慧怡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2-1
《翻译研究论丛》
责任者
第一责任说明: 孔慧怡主编
个人名称: 孔慧怡
责任方式: 主编
个人名称汉语拼音: kong hui yi
出版地: 北京
出版者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9-2000
孔慧怡 -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译丛》主编
《译学英华:宋淇翻译研究论文奖1999-2004文集》 (第一卷)
孔慧怡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孔慧怡:“源于中国”的伪译:《景善日记》揭示的文化现象
《思与文首页》
金介甫:中国文学(1949-1999)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摘录)
孔慧怡编的多种文集,是上乘的文学选本,很有力量。
《周口论文网》
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慧怡(Eva
Hung)女士,她曾经写过一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名叫《还以背景,还以公道》,副题是《论清末民初英语侦探小说中译》
《读者时代》
南加大图书馆在成立张爱玲特藏中心并举行展览后,透过当时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现在哈佛大学教书的王德威奔走募款,以及香港知名的翻译家孔慧怡三年的翻译修订、润稿、编排,终于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这部《海上花》的英译本。
Bibliography:
孔惠怡1999年,《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