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看电影《上访》

(2013-09-16 10:51:48)
分类: 影视观感

    看了赵亮的纪录片《上访》,确实是一部不凡的作品,据说赵亮用了12年的时间跟踪拍摄,本片在2011年戛纳电影节上被“特别展映”。电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5个小时的国内版,一个是2个小时的国际版,我看到是后者,前者没有找到,找这国际版也相当费劲了,在线视频根本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资源,下载速度也超慢,6k/s,还断断续续的,下载了好几天才完。资源少意味着片子冷,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禁片,二是小众电影。等看后才知道,两者它都占了。

    上访者,以前的概念就是,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所以到北京上访。但看了电影才知道,此说虽没错,但对这群有血有肉的人而言,这样的概括岂非过于简单,还有很多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比如,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常驻北京,他们的生活何以为继呢?是怎样意志和信念支撑着他们上访几十年?他们每天吃什么、做什么?他们的精神状态怎么样?他们最终能不能获胜?他们有没有孩子、家人?他们怎样看待今天的社会和自己的未来?

    镜头向我们描述了这个被我们忽略的群体,这些蜷缩在社会的角落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看完后,对他们的总体印象就是,他们真是一群“不一般”的人,他们和那些骑行世界的探险家、独走天下的背包客一样,和那些笑傲江湖的歌者、反抗朝廷的钦犯一样,做的是不平常的事情,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非凡的东西,也许注定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过庸常的生活,比如其中很多人都有宗教信仰,但他们对于宗教的理解又很自我,这成为他们不懈上访的心理支撑。再比如他们性格有超乎寻常的坚执,甚至有时近乎刻板,比如戚华英接受了截访人员给的车票,她不想回去也只好回去,哪怕回去之后马上就回来,也得回去,因为接受了火车票就意味着一个承诺,他们是如此迂腐的恪守诚信,也许正是这种“一根筋”的性格才使她坚持上访几十年。

    随着积年累月,案件逐渐久远,并且他们付出的代价与所提要求也与日俱增,因而上访获胜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但胜利的理想却像一盏明灯在访民心中越来越明亮,于是上访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精神的寄托,甚至有的人虽然已经放弃上访,但却仍然跟访民在一起生活,有的即使子女来接也坚决不回。他们的物质生活贫乏到了极限,但精神却是充实而坚定的(但不是丰富的)。虽然每个人都背负着深仇大恨,但他们在一起也是互助友爱有说有笑的。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练就了他们强大的内心。

    但他们又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思想认识与政治追求,难以形成有组织的群体(个别有思想追求的则已身陷囹圄)。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一个个“异类”,其强烈的维权意识与不懈的抗争精神,也在监督着社会的公平与法制,是他们的极端行为,护佑了我们这些庸常者的生活,体制就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是那些冲撞者才使这张网不至于勒死中间的人。尽管这未必是他们的初衷,就像他们当年搭起帐篷,哪想一住竟是20年,不过想想我自己,不知不觉也已经在这个岗位上消磨20年了,时间啊,快着呢。

    最后用电影的结尾来结尾吧,希望他们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