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体日晷

(2017-12-27 18:29:27)
分类: 科技博览

人体日晷
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13-14727-1.htm#

| 时间:2016-12-08 
| 作者:田言涛
| 来源:人体日晷网

定义
        人体日晷是一种以人体为晷针的交互式地平日晷,包括日期线、时间点和站立在日期线上相应日期点的人三个部分。 因为有人的参与,人体日晷比其它形式的日晷更富有互动趣味性。
原理
        日晷利用晷针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移动来测量时间,是最古老的钟表。
        把地球想象成一个超级扁的陀螺,扁平的转盘就是地球的赤道面,自转轴在转盘上投下的日影每天旋转一圈。 现在把这个陀螺缩小,它自转轴的日影同样每天旋转一圈。 如果把这个小陀螺复制一份,并把它平行地移动到地球表面,它自转轴的日影与地球陀螺同步旋转。 这个小陀螺就是日晷,因为晷面平行于地球赤道面,所以叫做赤道式日晷。 由于地球自转,赤道式日晷的晷针顶端的影子在一天当中的晷迹是正圆。 正圆晷迹的半径与晷针的长短和地球自转轴到日地连线的夹角,即轴线夹角有关。 设晷针长度为L,晷迹半经为R,轴线夹角为theta,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
        R = L*tg(theta)
        按日期调整晷针的长短可使晷针影迹在一年之中保持半经不变。 进一步,保持晷针方向不变,把赤道式日晷的晷面沿着南北方向倾斜,正圆晷迹将变成椭圆晷迹。 这一椭圆的形状取决于晷针长度、轴线夹角和晷面倾斜角度。 当晷面与当地水平面平行时,这种日晷就是地平式日晷,晷面与晷针的夹角就是当地纬度。 设晷迹椭圆长半轴为a,短半轴为b,当地纬度为phi,则有
       a = R, b = R*sin(phi)
       可见地平式日晷同赤道式日晷一样,按日期调整晷针长度可使椭圆晷迹的形状保持固定不变。 地平式日晷的晷针平行于地球自转轴,与晷面有一个等于当地纬度的夹角, 过晷针顶端做铅垂线到晷面,调整晷针的长度等价于沿南北方向移动铅垂线。 设晷针长度的变化量为dL,铅垂线移动距离为dD,则有关系
        dD = cos(phi)*dL
       因为椭圆晷迹固定不变,过晷针顶端的铅垂线的日影与椭圆相交于晷针顶端的日影处,而与铅垂线高度无关。 现在,去掉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晷针,以竖直站立的人体作为晷针,人体的日影与晷迹椭圆的交点就是现在的日晷时间。 这种以人作为晷针的地平日晷就是人体日晷。 为了读出正确的时间,观测者必须站立在南北子午线上相对移动距离为dD的站立点上。
       日晷只能测量白天的时间,所以人体日晷的椭圆晷迹是一段椭圆弧。 为了刻划方便,通常只在椭圆弧上标出整点时刻,称做时间点。 一年之中观测者所有的站立点组成子午线上的一条线段,称做日期线。 因此,时间点、日期线和观测者本身是人体日晷的三要素。 如果把反应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日期线作为天,反应地球自转的时间点作为地, 那么,以人体作为晷针的人体日晷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时空所在。
误差
       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在天空中每4分钟转过1度, 而太阳本身的盘面大小约0.5度,因此,一般日晷能达到的测时精度为1分钟左右。 另外,日晷测量的是当地真太阳时,与平均时间有一个周年变化的偏差,这一偏差称为均时差,最大可达十几分钟。 这是由于地球的轨道倾角和轨道离心率造成的。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的变化在一年之中可使日晷时间产生7.66分钟的振荡, 而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在一年之中可使日晷时间产生9.87分钟的振荡, 这两种效应迭加起来,可使日晷时间达到十几分钟的偏差。 下图是均时差的周年变化曲线。

http://s6/mw690/001mYKEVzy7gUsQhSCh55&690
均时差周年变化曲线
结构
        人体日晷除了作为晷针的人之外,时间点和日期线具有下图所示的平面结构。
人体日晷结构图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人的人体日晷是不完整的,只有观测者站在日期线上作为晷针, 并将自己的影子投向时间点,人体日晷才能称为真正的人体日晷。
种类
       人体日晷是一种建造在水平基面上的日晷,这一基面可以是广场、草坪、楼顶、塑胶操场等各种平面。 日期线是人们站立的地方,一般与基面持平,可以刻划、喷绘或者以地贴的形式贴在基面上。 时间点用以标记晷迹椭圆上整点时间参考点,其形式一般不受限制,除了刻划、喷绘、地贴之外,还可以是雕塑等形式。 按时间点距离建造基面的距离,可以将人体日晷分为三类:
「日晷」
http://www.nmns.edu.tw/public/exhibit/ground/sundial.htm
        「日晷」源於更古老的觀日儀器 —— 「圭表」,二者皆是中國流傳久遠的天文儀器,創制年代已不可考;它們的結構簡單,都以太陽為觀測目標。所謂的「表」,最初就是一根直立於平地上的竿子或石柱。遠古時代,人們於日常生活中即發現在太陽照射下,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會隨著太陽所在的位置而有規律地變化。這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造成正午時分的表影每天長短變化不同,因而有了節氣和年長的差異;因此,圭表是根據正午時表影長度的變化來定「節氣」及「一年長度」的儀器。又因為地球的自轉,形成一天之內表影的方向和長短也有規律性的變化,而日晷就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變化來定出「時刻」的專用儀器。

        日晷是由一根平行於地球自轉軸而恆「指向北極」的「皋」 —— 稱之為「晷針」,和刻有時刻的「晷面」所組成。
http://www.nmns.edu.tw/common/04exhibits-images/ground/ground_03sundial.jpg

        本展示是以人仿如「表」直立於中央南北向(標有陽曆日期)的適當位置上,觀其影子朝向所指示的時間,所以應稱之為「人影日晷」。又因人有胖瘦高矮的不同,而非細直竹竿,所以僅能得知大略的時間。又地球自轉軸約傾斜 23.5度,在黃道面上略呈橢圓軌道繞著太陽公轉,因此每天所測量到的時間也會略有不同,本日晷中央南北向標有陽曆日期的站立位置,就是具有四季校正時差的作用。此外,地球上不同的(經度、緯度、時區)地區所測量到的時間也不同,所以位於臺中市的本館(北緯 24度9分 34.1秒、東經120度39分 23.4秒,比東經120度的標準時間提前2分38秒)正中午時刻確實可有 –20 ~ 10分鐘的「8」字形差異,此差異大多時間是小於人體影子的寬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