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海宁市区第七高峰--鸡笼墩

(2015-05-07 21:33:50)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4ad84574jw1ervlyqt813j20e80aoac3.jpg    【登鸡笼墩】来市区定居已15年,鸡笼墩,基隆墩,听了很熟,总以为只是一个小地名,一个小区名,真不知道会有一座真山。前几天本人博友发了赞山、蒋家山图片,引起了我对市区小山丘的兴趣,通网上互动才了解鸡笼墩也是一座小山丘。中午地图上搜了一下,从永福里、成园里往西找……
http://ww3/large/4ad84574jw1erw0e9pyhrj207j04sweg.jpg
       [偷笑]平原水乡,有山是很奢华的事。大上海,最高峰是松江的佘山;嘉兴市区的最高峰是中山路边上的瓶山。海宁市区(硖石、海洲、海昌三街道的辖区)有八座山丘,确实在长江三角洲是很牛皮滴[good]
http://ww2/large/4ad84574jw1erw0e9faf0j209s0620st.jpg
       附:海宁市区八峰列表
     1,沈山(东山)
     2,紫微山(西山)
     3,殳山
     4,史山(东殳山)
     5,大黄山(狮岭)
     6,赞山
     7,鸡笼墩(基隆墩)
     8,蒋家山
http://ww3/large/4ad84574jw1erw0ea4iyfj208504baa9.jpg
转载一:陈宰《文化遗存保护点——基隆墩》
     “鸡笼墩”,是一处已有3000∼4500多年的新石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位于海宁市西山路西段,今称“基隆墩”小区,这是为了增加文化内涵,取其谐音,而在新建小区时命名的。因为它的外形像农家竹制的鸡笼,又高又大,故人们习惯又叫“鸡笼墩”。据《洛塘许氏宗谱》记载:“唐雎阳太守、大都督许远之次子许现,官拜金吾将军,殁后,与其兄婺州司马许玫合葬于此,故又称金吾墩。”
      然而,也有人认为当地民间素有“鸡鸣上市,日出归田”的农贸集市,故历史上曾称此为“鸡鸣墟”。
据古籍《南路新书》云:“墟,临时市场也。”《辞海》:“墟,乡村集市,按各地或称集市、或称庙会、或称市,皆‘墟’之类也。”又据海宁市博物馆提供:在鸡笼墩及其周边数里到二三十里间,有郭家石桥、坟桥港、睹谷庙、徐家桥、郜家岭、胭脂汇以及鸡笼墩等地,近年先后发现距今六千至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和遗存达五六十处之多。始知那个时期在今海宁市和周边一带,已经有越民族的先祖,在这里从事渔猎耕稼、生息繁衍,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牧产品和手工艺品有了剩余,就自然地出现了以生活必须品交换为目的的原始贸易市场一一鸡鸣墟。
      出现私有制以后,氏族制度开始瓦解,不久,诞生了“越国”(都城在今绍兴境内)。到春秋末年,北面的吴国与南境的越国,为争夺“槜李(古名就李,又名隽里,今海宁市及嘉兴西南、桐乡东部一带)”这方宝地,两国连年交战,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在战国时期,双方发动了五次战争。公元前494年,越军在夫椒(今太湖中)一战中惨败,越王勾践忍辱求和,降为臣奴。《越绝书》有“勾践将降,西至浙江(即钱塘江),待诏入吴,故有‘鸡鸣墟’。”的记载。说明,当年勾践去吴国当臣奴,是在吴越交界的‘鸡鸣墟’受降入吴(今苏州)的。经笔者多年作实地考察及查阅有关地方文史资料,这一带有史以来,民间确有“鸡鸣上市,日出归田”的乡村农贸集市的习俗,故“鸡笼墩”乃是古时的鸡鸣墟,应属我国古代江南最早出现的农村集贸市场之一。
http://ww1/large/4ad84574jw1erw0ebc342j218g0xc4ni.jpg
转载二:《“鸡笼墩”的来历》
(转自@海宁新闻网
       在硖石,提起“鸡笼墩”,大多数人知道,至少也能耳熟。然而若要问起“鸡笼墩”的来历,恐怕十之有九不知其所以然。只因这“鸡笼墩”的历史太久,真假虚实,一般人莫测无辨,难以弄清。
      关于“鸡笼墩”的由来,说法很多: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忘复国,每天鸡鸣时在土台边训练士兵说;有越王从这里率兵出发去跟吴国交战说;有土墩形状像鸡笼说;有鸡禽交易集市说等等。这些传说多数美丽动听,也似有根有据。对于这些美好的传说,我宁愿信其真而不忍加以疑。然而传说终归不能替代史实,我所知道的“鸡笼墩”由来却与此大相径庭。因为它实在是和一个悲壮的故事联结在一起的。
       小时候,常有人对我说,“鸡笼墩”是你家祖坟。我不甚其解,询问大人,回答总是不置可否,并关照:小人家勿要晓得介多。但越是这样越激起我的好奇心……终于有一天,被追问急了的祖母悄悄告诉我,这“鸡笼墩”确是我家祖墓,它是与先祖许远息息相关的。
      许远(709—757)字令威,海宁硖石近郊人。唐天宝壬辰进士。“安史叛乱”时受命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合兵十三万围攻睢阳。许远和张巡以不足七千兵力死守睢阳,杀敌十二万。最后粮尽援绝,只得罗雀掘鼠充饥。终因城破被执,不屈而死。许远殉节后,诏赠荆州大都督,谥忠义公,图像于凌烟阁。并敕建双忠庙于睢阳,岁时祭祀。昔家乡县治盐官也建双忠庙,春秋奉祀。大历二年,唐代宗李豫敕许远长子许枚,“携魂归葬本乡”于泗水亭读书林西侧。许远墓实为“剑冠冢”,并合葬夫人灵德慈义郡君柳氏。
许远子婺州司马许枚及金吾大将军许现(也作“岘”),生前都得到了朝廷重用。许现殁后与其兄许枚同葬于附近天竺庄,其墓称为“金吾墩”。“金吾墩”以许现官名金吾将军之故而得名。在民间,许氏墓均被敬称为“许公墩”。当地乡民也以与司马、将军相伴为荣。经过千年代代相传,当地乡民因口传而产生的谐音,“许公墩”逐渐被叫成了“鸡笼墩”(硖西土话,“许”念“西”,其音“许”与“鸡”近;“公”与“笼”近)。多少年来,“鸡笼墩”实际上已演变成为一个地名(现地名写为“基隆墩”),人们淡忘了它的起始成因,由此也衍生出了种种传说和故事。
      查阅海宁县志与家藏的许氏宗谱,分明记得清楚:“司马许枚墓、金吾将军许现墓俱在硖石紫微山南天竺庄。金吾墩俗讹为鸡笼墩。”许远三十三世孙许承祖在“重整唐睢阳守忠义公墓记”撰文勒石后特又追记:“枚与弟现,墓俱在洛塘后天竺庄,去公(许远)墓三里。曰金吾墩,以现官左金吾卫将军故。土俗讹金吾为鸡笼……谬甚并厘正之。”目的就是以防后人弄错。
      “鸡笼墩”实为“金吾墩”(许公墩)即许枚许现兄弟合葬墓,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鸡笼墩”产生的由来。后人以讹传讹,直至今日。所以只知“鸡笼墩”不知“金吾墩”、“许公墩”也就不足为奇了。
      “鸡笼墩”现位于海洲街道梨园社区内,高近五米,占地约三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墩上草木葱茏,绿叶成荫。它近水邻街,闹中取静,已成为梨园社区一景,供人休憩。每当夕照霞染,童叟嬉戏,宛如图画一般。惟有微风袭来,枝叶沙响,似在诉说那千年的故事。
      如今,许远子孙遍布海宁,传至吾辈已达四十一代。我想,一个有关“鸡笼墩”由来的真实故事,以及它的传说故事都不失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http://ww4/large/4ad84574jw1erw0ecg1qmj218g0xc4pa.jpg http://ww4/large/4ad84574jw1erw0edjby1j218g0xc7ju.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