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打球,偶尔参加活动,认识不少球友,国内的,国外的都有,体会最深的是国内的和国外的差异在于知道你打高尔夫之后的第一个问句。
老外球友就会问:“Your handicap?”
国内球友则问:“打多少杆啊?”
其实两者的问题意图是相同的,为了问的是球友打球的水平到底如何。而国外朋友的衡量标准就是差点,非常明确,有一些外国朋友甚至非常难以理解为什么我没有差点认证,尴尬得逼迫我不得不凭借其他计算方法,给出一个估算值,蒙混过关;而国内球友则因为环境的相同,深知其厉害之处,所以只问杆数,不问差点。
为什么国内球友大多没有认证差点,仅能凭借自己的模糊判断来做为自己的球技水平衡量标准呢?究其原因在于国内的大部分球场没有course
rating和Slop
Rating,也就是没有球场评估,没有评估就没有球场难易度和坡度难易度。缺少这两个值,那么就没有办法按照如今国际普遍认可的USGA差点系统计算得出自己的差点。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USGA差点委员会的伟大了,这一套差点计算方式,完善的考虑到了球友在不同球场、不同天气及环境因素影响下,如何评价出最公平的球员水平,只有这个数值才能作为与不同水平球友同场竞技的通行证。
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两个医生进行趣味竞技跑步比赛,要求每人提两桶水看谁先到达终点,比赛时,其中一个医生除了拎了两桶水,身上还背着一个漂亮的女护士。观众中有人就疑惑了“为什么他还要背个人?”,“哦,那个护士是他的差点”,裁判答道。自从打了高尔夫,我们也就开始背负起这位漂亮的差点护士了!
如今国内大部分的球员都通过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新新贝利亚计分方式计算自己的净杆和差点,这种被称为one
day
handicap的数据值实际上并不能作为真正的差点得到认可,因为他无法排除环境的影响因素和球员个人的发挥状态。可是为什么这些数据普遍存在并被运用呢?借用一位我咨询的国际裁判的话就是:目前我们伟大的祖国几年来所新建的大部分球场没有做过course
rating。
如今较为流行的计算差点方式除了新新贝利亚外,还有一个我最近才从高球飞虎队知晓的system36计分方式(%>_<%泪。。。原谅我孤陋寡闻了。)这两个计分方式虽然计算简便,但都缺乏公平性。如果用这种方式计算差点来衡量个人打球水平,那还不如一个更简单的方式,将自己的总杆成绩-标准杆(一般为72),再取一个平均值。
究竟我们算差点是为了什么?我们要差点是何用?到底是为了装点门面,还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或许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深入的探讨下去。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吝赐教。)
附:
什么是差点?
通俗的说,就是高尔夫球手打球的水平与标准杆之间的差距,例如您的水平一般在85杆,标准杆是72杆,所以差点就是13。
什么是新新贝利亚差点计算?
新新贝利亚制计算差点是随意抽取六洞,其余之12洞总和乘以1.5倍后减去标准杆(通常为72杆)后再乘以0.8即为差点。
什么是System36?
System 36又称Handicap
36,计分方式就是在比赛开始之前赋予每一位球员相同的差点36。比赛结束之后,从实际打出的杆数中再调整球员的实际差点。当球员某洞打出了低于或等于标准杆数时,该球员的差点必须从差点中减去2;比标准杆高出一杆时,从球员差点中减去1;打出其它杆数的差点就不做任何改变最后得到的数就是球员用system
36方式算出的差点。
什么是Slope(坡度难易指数)?
坡度难易指数(Slope)该值是根据USGA标准制定,为球场对于业余球员而定制的球场难度评估指数,最低与最高的值为55/155,一个标准难度的球场,他的USGA坡度难度值皆为113。
什么是Rating(球场难易度指数)?
球场难易度指数(Rating)在正常球场状况与气候条件下,为零差点球员评定出来的全方位球场难度值。球场难度值等同于大多数差点球员在该球场打球的成绩平均值。
什么是USGA差点系统?
任何一个球员在已经评定球场打球,都可以得到一个差点微分(Handicap
Differential)是作为计算差点的基础,差点微分是由以下公式计算出来的:差点微分 = (调整后的总杆-球场难度系数) x
113 / 球场坡度系数。
不是每一场成绩都能够参与差点的计算,有效的差点微分是根据场次的多少,5或者6场就取成绩取最好的一场,7场就取最好的2场成绩,20场成绩中,只取差点微分最低的10场。将所有有效差点微分的平均值,再乘以一个0.96的潜在能力系数,就得出了球员的差点指数。计算步骤如下:计算成绩卡的差点微分→根据有效差点微分索引表,决定有效差点微分→计算有效差点微分的平均值→最后乘以0.96,取整以后得出差点指数
加载中,请稍候......